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為傳統文化“代言”
2017-05-29 11:32:39??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黃麗紅 王祥楠 |
分享到:
|
怎樣使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習近平這么闡釋 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問題。要解決當前的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也需要運用歷史文化的積累和儲備。 習近平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p>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古為今用”?習近平列出多種優秀古代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仁者愛人、以德立人,以誠待人、講信修睦,清廉從政、勤勉奉公……對這些思想,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時代涵義。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绷暯椒浅V匾曋袊鴤鹘y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來到曲阜孔府考察。在同有關專家學者代表座談時,習近平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2014年五四青年節時,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人文學苑,同87歲的著名哲學家湯一介促膝交談,了解《儒藏》編纂情況,贊揚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創新作出的貢獻。 在全球孔子學院建立十周年之際,習近平在給來自90個國家和地區的286名孔子學院校長、院長的回信中欣然寫道,“孔子學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希望各方攜手一起推動“心與心的交流”,共創人類美好明天。 如何用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習近平這么實踐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外出訪數十次,無論是署名文章還是主旨演講,他的講話里始終充滿著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元素。廣征博引、縱橫捭闔,具有鮮明特點和魅力的“習式”語言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剛剛結束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開場便引用《蘭亭集序》中的名句“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來描述會議盛況,歡迎各國來賓。會上,習近平道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金字塔是一塊塊石頭壘成的”“偉業非一日之功”,用中國、阿拉伯、歐洲的諺語名句強調同一個道理,即“一帶一路”建設要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一步一個腳印推進實施,一點一滴抓出成果”。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2016年11月,習近平在秘魯國會發表演講時引用了唐代詩人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中的名句,表明兩國雖地理位置距離遙遠,但是國家關系仍可以像鄰居一樣親密。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2016年1月,在阿盟總部演講時,習近平引用這句兩千多年前管子的話來講述此行的重要意義。隨后,他又道出孟子的“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進一步闡釋中國對中東政策的堅持和立場,言簡意賅,鞭辟入里。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強調“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表達了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的深刻思想。 習近平在講話中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古語詩詞,看似順手拈來,但無不恰到好處,盡畫龍點睛之妙,這既是中西方傳統文化的交融,也是習近平對中國智慧的最好“代言”。 |
相關閱讀:
- [ 05-28]把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行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重要指示
- [ 05-27]習近平就埃及遭遇恐怖襲擊向埃及總統塞西致慰問電
- [ 05-27]習近平就埃及遭遇恐怖襲擊向埃及總統塞西致慰問電
- [ 05-26]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習近平主持會議
- [ 05-26]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 李克強作出批示表示祝賀
- [ 05-26]以黃大年為榜樣,習近平強調3個“學習”
- [ 05-25]大陸專家:習近平總書記致臺企聯的賀信體現對臺商的重視與關懷
- [ 05-23]有這樣一部中國著作,在海外圈粉無數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