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生育率劇降可能導致亞太地區未富先老,有人建議讓亞洲吸收非洲移民,但其復雜性和難度讓這種建議難以實施。 據英國《金融時報》5月22日報道,目前可能還沒有人支持這種看法,但最近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兩份報告顯示,新興世界很多經濟問題的一個可能解決方案是:大量人口從非洲移民到亞洲。 IMF本月公布的最新《亞太地區經濟展望》警告稱,由于生育率大幅下滑,亞太地區可能會“未富先老”,這可能會讓該地區的狀況遠遠不及發達國家,至少后者在變老之前變得富有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4月發布的一項有關非洲的研究報告總結稱,非洲大陸無法復制亞洲脫貧過程的關鍵原因是其“人口特征轉變的緩慢速度”,即出生率仍然過高。 報道稱,從理論上來說,幫助一舉緩解這兩個問題的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是,讓較年輕的非洲人口大規模向東移民,不過與此相關的復雜性和難度讓這種做法幾乎無法想象。 《金融時報》報道稱,有人擔心亞洲(尤其是東亞)人口快速老齡化可能產生的影響,這種擔憂并不新鮮。一年前,美銀美林估計,到2050年,全球80%的老年人將生活在新興市場,主要是亞洲,發展中國家不僅在重走發達國家的老路,而且速度顯著加快。同時,今年2月,渣打銀行的預測顯示,到2050年,韓國、新加坡、泰國和中國等國領退休金的人口比例將高于多數發達國家。 IMF的最新分析指出,亞洲國家在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見頂時的富裕程度,可能會遠遠不及發達國家。“亞洲很多地區擁有相對較低人均收入的人群迅速步入老齡,適應人口老齡化對亞洲而言可能格外具有挑戰性。” IMF預測,到2050年,整個亞洲地區的人口增速將降至零(日本已變成溫和負值),生育率將降至1.83(目前為每個女性生育1.98個孩子),預期壽命延長速度將放緩。 IMF亞太部門主管拉尼爾·薩爾加多補充稱:“從全球來看,亞洲正從全球工作年齡人口最大貢獻者變成導致全球勞動年齡人口減少數億人。過去幾十年,亞洲大大受益于人口特征趨勢。亞洲很多地區(特別是東亞)收獲了‘人口紅利’,因勞動者數量增速超過受撫養者數量增速,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增長。對于亞洲很多經濟體而言,這種人口紅利即將終結。” 《金融時報》報道稱,一些問題值得注意。這份分析基于13個亞太國家,不包括一些生育率非常高的國家,例如阿富汗、巴基斯坦、柬埔寨和老撾以及中東國家,中東至少有一度曾被視為亞洲的一部分。另外,最近幾年,全球人口增速預測往往被上調,而不是下修。然而,IMF相信,這些人口特征動向將導致該組織研究的多數國家的經濟增速放緩。 《金融時報》報道稱,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出現:東亞國家選擇向大規模移民敞開大門,以推動經濟增長。但如果這種不太可能的情況真的發生,那么IMF的另一個團隊或許能夠指出應該從哪里引進移民。 IMF的非洲部門擔心,非洲將難以仿效亞洲走過的道路,因為非洲的出生率仍然過高。IMF在《就業和生產率的結構性轉變:非洲能期待什么?》中總結稱,“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將無法像東亞國家在過去20年所做的那樣,通過制造業實現轉變”。 分析稱,在亞洲制造業熱潮興起(吸引勞動者到高生產率行業)時,由于勞動力增速較低,生產率最低行業(主要是農業)吸納的就業比例大幅下滑。然而非洲的情況有些不同,2000年至2010年,東亞勞動力年增速達1.2%,南亞是1.7%,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為2.6%。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年齡中值為18歲,比第二年輕的南亞小7歲。IMF表示,非洲進入工作年齡人口的年輕人數量,將在未來數年持續增加。 IMF表示,人口特征沒有轉變意味著,即便非洲即將出現東亞過去20年那樣快速且勞動力密集型的私營部門增長熱潮,類似的就業轉變也不可能出現,因為在僅能糊口的農業等行業工作的人口不太可能減少,企業將無法吸納同樣比例的勞動力,因為勞動力太多了。 |
相關閱讀:
- [ 05-27]【砥礪奮進的五年·扶貧蹲點日記】廣西都安:大石山搬遷記
- [ 05-26]島內最大販賣兒童案成功告破 最小受害者僅8歲
- [ 05-26]英國恐襲事件折射移民融入難題
- [ 05-25]澳報告顯示澳大利亞黑色經濟規模或達500億澳元
- [ 05-18]意大利黑手黨控制移民收容所 這是一門千萬歐元的“生意”!
- [ 05-17]雁過拔毛不能忍!意黑手黨涉嫌侵吞移民資金
- [ 05-02]美籍意大利移民開“祖母餐館” 只雇“奶奶”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