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北京發生的一起中學生墜樓事件灼痛了人們的心靈,夏日一如既往地來臨,綻放出絢麗和豐饒的味道。然而,對于那個14歲的生命來講,卻已毫無關聯,他那么決然地縱身躍下,留下了血色的眼淚和無法彌補的傷痕。 曾經做過6年中學心理老師的我被深深觸動,勾起我過往執教生涯中的種種回憶。那些青春的面孔,那些悲嘆的身影始終在眼前揮之不去。 孩子的遺書寫得非常簡單,他提到對不起父母,不責怪任何人。這個懂事的孩子做了最讓人痛心的事。這封信并沒有透露出自殺線索,“被父親沒收手機”,聽上去是件極小的事——很多青少年的決然行為都是因為一件小事。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可能正是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遇到的那個女孩上高一,16歲,是班里的中等生,還擔任著某個學科的課代表。她平凡但乖巧,是個讓老師和家長省心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她宣布不再上學了。沒有先兆,沒有意外事件,所有人都覺得如雷轟頂,無法理解。老師、家長、同學各方動員都無濟于事,折騰了一個月,只好休學。 我作為心理老師有機會介入了這個事件,在和家長的不斷溝通(孩子已經拒絕溝通)當中,慢慢發現這個孩子的苦。她拒絕談話,只和媽媽以信件交流,在信中,這個孩子的痛苦可以追溯到她上小學時,她經歷了父母不和,轉學不適應,學習困難,和同學相處的問題……而最讓她痛苦的是在茫茫的人生前路中看不到希望。她不知道自己上學、找個好工作能怎么樣,結婚生子又有何快樂?所有這些她都悶在心里,沒有人知道。 她懂事了很多年,知道父母不易,老師是為她好,所以她不說。成人們只希望她乖乖的就好。而她終于在期中考試的奮力拼搏后耗盡了力氣,決然不再上學。 我想,那個走上絕路的少年或許也經歷了類似的掙扎吧,老師評價他平時好溝通,有禮貌,一提醒錯誤馬上改正……在遺書里他也還是那么懂事得讓人心痛。但是誰能知道他的痛苦呢?他說從未為父母爭光,惹父母生氣,在這種話語背后有多少自責。 這是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特別的時期,他們非常在乎自我評價,希望探討生命的價值。他們敏感、細膩,情緒不穩定,需要自我認同和情感支持。我們可以想象自我缺乏認同,對于敏感年齡的孩子是怎樣的一種打擊,更何況這已積累多時。 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請不要只看到稻草斷裂后的廢墟,現在就開始關注那些乖順聽話的孩子。 對于學校和老師來說,他們可能是沉默的中等生;或看上去活潑,但思想深刻,偏于悲觀;他們可能彬彬有禮,關注別人感受,學習努力但不是很有效果;他們可能平凡得快讓人忽略……請和他們聊聊天,你就會發現他們真實的狀態。 孩子是適應成人而生存的,所以孩子往往習慣忍耐,沒有耐心和信任,你常常無法看到孩子的心。 請改變和孩子溝通的單向模式,如果只是把你的期待拋給他執行,你就只能離他越來越遠。他可能現在就需要分擔——就是傾聽。好好聽他們講講自己的故事和經驗,認真體會一下他們的小小苦痛和煩惱。你可以在傾聽后分享你的建議,但當你的建議得不到共鳴時,請收回。 不是每個孩子都那么容易交到朋友。如果你是老師,請想辦法用各種活動——尤其是心理團體的活動來促進孩子們形成支持系統。做心理老師的那些年,我深深感到孩子們內在的孤獨。忙碌的老師和家長們拼命提高生命的附加值——成績、特長、前途,等等,很少關注孩子作為生命本身的需要。而這些是一個生命真正得以繼續的營養。有了這些,他才會真正感覺到活著,并勇敢地活著! 不僅依靠心理老師,還有各個學科的老師都應建立心理健康的意識,班級應設心理委員,以“心理網絡”來覆蓋所有學生,尤其是那些“并不突出”的學生,讓所有孩子都得到必要的關注。 除了“兩頭”的孩子,請多關注那些平凡的孩子,他們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也是最容易出現大事的群體。 生命需要希望,每個人都要去完成自己的責任,但是在我們為生計奔波時,請不要忘了生命彼此的交匯,讓生命溫暖地流動,力量彼此交織。 最簡單的也是最重要的忠告是給家長的: 傾聽孩子。哪怕每周只有一次,在這一次當中,請讓孩子說。如果他不說,就從他感興趣的話題開始。 關心孩子的情緒。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很會隱藏,請多留意一點他的情緒變化,在變化中給他一些支持。 對孩子保持信心。無論表現多么糟糕,批評他做錯的事,但永遠相信他的人。這是他存在的重要價值。 分享生活。把你的事情也告訴他,把他當成人看待,讓他來成為你的顧問,這樣他就更愿意和你分享他的麻煩。 認清教育的重點。從分數中略移出一些精力給到孩子的心靈,讓稚嫩而脆弱的心靈有所陪伴。 |
相關閱讀:
- [ 03-23]中國不起眼“中等生”考入牛津 分享成功經驗
- [ 11-30]囤地背后:"中等生"合景泰富慢節奏 不降價策略
- [ 01-06]一篇文章引共鳴 孩子“中等生”標簽家長很糾結
- [ 11-02]高考生月度跟蹤調查:高三中等生壓力最大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