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稱,藍鯨的長度可超過30米,是世界上現存最龐大的脊椎動物。這些海洋哺乳動物為何如此之大始終是個謎。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5月23日報道,美國史密森學會自然歷史國家博物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鯨魚變得如此之龐大是發生在其相對較近的進化史中。 該博物館哺乳動物化石館館長尼古拉斯·佩爾森、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格雷厄姆·斯萊特和斯坦福大學專家杰里米·戈爾德博根對鯨類在長達3000多萬年中的體積進化展開了研究,發現其中最龐大的種類都出現在過去200萬至300萬年間。這期間北半球冰蓋的增加很可能改變了海洋微生物的分布(如鯨類的主要食物來源磷蝦),使得鯨類為了更好地生存而越變越大。這份研究報告23日刊登在了《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 史密森博物館擁有對現有和已滅絕鯨類數量和種類最多的頭骨收集。佩爾森認為頭骨的寬度是這些海洋動物總體積的最好指標,他和其他研究人員對館內的部分鯨魚頭骨化石進行了測量,與其他一些手段相結合,推算出了63種已滅絕鯨類的大致體積。利用這些數據,研究團隊對不同大小的鯨魚種類間的進化關系展開了分析。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如今存在的那些體積巨大的鯨魚在這些哺乳動物進化史的大部分時間中都不存在。“我們生活在一個‘龐大’的時代。”戈爾德博根表示。 科學家解釋稱,鯨魚體積的變化是從約450萬年前開始出現的。“除了那些長度超過10米的種類在這一時期開始變大外,一些更小的種類開始逐漸消失。”研究稱。這樣的進化改變與冰蓋在一年內的特定時期將一些營養元素攜帶至沿海水域的階段相吻合。于是,濾食蝦類等微小海洋生物的鯨魚做好了從這樣密集的食物補給中獲益的準備。“更大的體積意味著更大的濾食優勢。”戈爾德博根表示。 專家指出,當大型鯨類能夠巡游數千公里來汲取豐富的季節性食物后,濾食的特性也為其體積的日益增加進一步提供了條件。“動物的體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扮演的生態角色”,佩爾森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了海洋和如今的氣候如何造就了最龐大的脊椎動物。但這些因素在人類生命的進程中正在發生迅速的變化。海洋在未來是否有能力為數以億計的人類和龐大的鯨魚提供資源仍是個問題”。 西班牙一個致力于研究鯨魚的組織EDMAKTUB的負責人愛德華·德戈亞達警告稱,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了這些巨大的海洋動物的食物供應。他說,“僅這個月,我們就經常能在西班牙沿海觀察到鯨魚,但2015年的情況完全不同,因為當時這里沒有高濃度的營養。微生物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編譯/韓超) |
相關閱讀:
- [ 05-17]“你就是行走的垃圾”——“藍鯨”發明者這樣摧毀花樣生命
- [ 03-22]俄羅斯嚴打“藍鯨”死亡游戲 該游戲內容可煽動青少年自殺
- [ 11-09]厄爾尼諾影響下24米長藍鯨被沖上海岸
- [ 09-11]美國研究人員稱藍鯨數量或恢復至歷史最高水平
- [ 06-10]震撼!海洋中最大動物藍鯨被貨船撞死浮尸海面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