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5月17日電 題:生命,為祖國澎湃——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 新華社記者吳晶、陳聰、周立權、張建 題記:“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摘自1988年,黃大年的入黨志愿書 2017年1月8日,科學的星空中,一顆璀璨的明星悄然隕落。 7年前的那個冬日,他頂著紛飛的雪花,從英國歸來,大步流星走進這里的時候,震動海外。有外國媒體報道說:“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后退100海里。” 他就是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黃大年。 “科研瘋子”——“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2016年2月14日情人節,黃大年在微信朋友圈寫道: “……真正從事科學的人,往往看重與事業發展攸關的情誼群體,面對‘知音’常有相見恨晚的遺憾,發展的是與眾不同的情……”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對此印象深刻:“當時我們有一項地球勘探項目,缺一個領軍人物。我去長春找了他,第二次見才敢開口求他。因為這個上億元的項目他分不到一分錢……” “沒問題。”如此痛快的回答讓對方愣住了…… 大家并不知道,黃大年看中的是這個項目瞄準的尖端技術——就像在飛機、艦船、衛星等移動平臺上安裝“千里眼”,看穿地下每一個角落。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英等國已使用這項技術進行軍事防御和資源勘探。 大家更不知道,幾年前,黃大年的父母相繼離世時,他在國外忍痛未歸,攻關的正是這個技術。 一天都沒有等。他提出“從移動平臺、探測設備兩條路線加速推進”;他向吉林大學打報告,創設移動平臺探測技術中心,啟動“重載荷智能化物探專用無人直升機研制”課題。 沒有機庫,他在地質宮門前尋了塊兒空地,拉著團隊揮汗如雨忙活個把月。 機庫建成第二天,出事了。 “這是違章建筑,必須得拆!”有人開著卡車來就要動手。 原來,他們不清楚審批程序,只給學校打了報告,沒有履行相關手續。 “不能拆!我們打過報告的。”黃大年急了,一邊喊一邊往卡車前一躺。陽光正強,他瞇著眼睛,就這樣躺著。他的幾個學生馬上也在他身邊躺下…… 事情傳開了,有人說黃大年就是個“瘋子”。他不在意:“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不瘋不成魔。 就在這種“瘋魔”中,我國在這一項目的數據獲取能力和精度與國際的研發速度至少縮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相關閱讀:
- [ 05-10]承擔文化傳承責任 海歸設計師:造中國人自己的建筑
- [ 05-04]裘援平:海歸創新創業的春天來了
- [ 04-26]冰球賽群毆事件非偶然 體制內隊伍不歡迎“海歸”
- [ 04-21]廈門市11個“海歸”項目獲得400萬元資助
- [ 04-18]知識產權屢遭侵權 海歸創投:“知識資本”亟待激活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