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4月12日電 (記者 張芹)中國首檔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歷史的電視專題片《江城非遺坊》12日宣布開播。武漢528項“非遺”項目,從此將有珍貴的影像資料庫。 自去年12月起,武漢市檔案館聯合武漢市文化局非遺處、武漢電視臺,對武漢70歲以上的“非遺”繼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曲藝大師、老字號傳承人進行搶救性口述視頻建檔,紀錄那些瀕臨失傳的老記憶、老手藝,并推出系列電視專題片《江城非遺坊》。專題片對“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進行全面、真實、系統、有價值的搶救性記錄。 首批記錄的武漢“非遺”項目共有66項,包括楚劇、漢劇、木蘭傳說、湖北大鼓、湖北評書、漢秀、高龍等,涉及傳統戲劇、民間文學、曲藝、傳統美術、舞蹈、民俗等,目前已完成拍攝30多項。 武漢市檔案局副局長徐輝表示,第一批搶救性記錄名單,選擇的都是年齡偏大、體弱多病的傳承人。從第二批開始,還將考慮技藝黃金期的問題,針對部分表演藝術類等即將過黃金期的珍貴“非遺”項目,將優先進行搶救性記錄。 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10月底,武漢市共擁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28項,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90人,他們中70歲以上的接近70%。近年來,一些依靠口傳心授予以傳承的非遺項目漸漸失傳,有的傳統技藝面臨人亡藝絕的危險。 除以影像資料庫的形式記錄“非遺”項目外,武漢去年還出臺《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該條例要求對武漢“非遺”代表項目實施分類、分級保護,同時支持高校開設相關專業或傳承班,培養專門人才。 |
相關閱讀:
- [ 04-11]連城“非遺”進景區活動受游客歡迎
- [ 04-10]泉州市“機關文化大講堂”非遺保護講座開講
- [ 04-07]57個項目入選新一批省級“非遺”名錄 廈門占8項
- [ 04-01]全國網媒在西安感受世界非遺鼓樂魅力
- [ 03-30]湖南張家界:巧手編織致富路 土家織錦傳非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