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曾幾何時,全社會仿佛都只關注經濟增長,全民都只在意房價、車價,整個大眾傳媒都滿布娛樂星聞。然而依然有一些人,他們畢生堅守在自己的文化研習陣地,肩負著弘揚中華文明,傳承優秀文化的職責,不負初心。古辭云,“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與他們對照,我們見賢思齊難免有慚愧之心,與他們交談,我們卻才知道文化本應有的自信。 陽春三月,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陜西故事”為主題的“中華文明尋根溯源之旅”2017全國網絡媒體主題采訪活動在古城西安啟動。來自全國各地50多家媒體,從感受千年古跡勝地氛圍開始,分別對陜西歷史、文學、書畫、戲曲等文化領域進行了采訪交流,在此感受陜西人民堅定文化自信的積極實踐,了解陜西文化自信的底氣從何而來。 學術網紅于賡哲教授與采訪團深入交流 于賡哲 “學術網紅”30分鐘梳理西安前世今生 肯定黃帝文化對后世影響 “西安建都史的確切歷史可追溯至西周在此建都,而真正長安城的歷史卻是漢高祖劉邦在今天的西安城北建造才開始的”,因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發現上官婉兒”而走紅全國的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以《陜西的文化自信》為題,在具有千年文化積淀的碑林博物院,給采訪團成員做了專題講座?!岸笠驗閼饋y與農業生產力和交通運輸發展限制,長安城遍日漸衰落了”,他用幽默詼諧的風格,在短短30分鐘內梳理了古城西安的歷史文化脈絡,讓現場所有人耳聞心銘。 “早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黃帝的傳說,而且始終與陜西、河南以及山西等地域有緊密聯系,就是中華文明誕生最早的三角形地帶?!庇谫s哲教授認為,從學術角度來看,黃帝的存在的確還缺乏直接佐證,但從千百年來的傳承和信仰來看,黃帝文化是毫無疑問存在的,而且一直源遠流長影響著中國文化。 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回答采訪團記者的提問 賈平凹 盛贊《朗讀者》節目對作品的詮釋 網絡時代真正的精華不會消亡 近日,電視節目《朗讀者》中,著名演員斯琴高娃朗讀了賈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寫給母親》,讓全國許多觀眾感動落淚,這又一次印證了,在任何時候,好的作品永遠來源于真情實感?!拔业纳⑽募N售量一直都不錯,但跟電視和網絡的力量比起來,那就差得遠了,畢竟看書的人少”,在陜西省作家協會,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面在于采訪團的交流中說道,網絡的力量確實是巨大的。賈平凹說,“沒想到這個節目能影響到這么多人,這不是說我寫的有多好,每一個人寫他的父親母親的時候,他們都是有真情實感的東西,他們在讀的過程中,可能是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母親?!?/p> 當談及網絡對于目前文學創作的影響這一問題是,賈平凹坦言任何人和任何文化都逃不過時代的選擇,網絡現在就是當下的最大現實,一些文化注定只在一個時期內存在,在另一個時代就會消亡,但那些真正精華的東西不會消失?!半m然我現在還不用電腦寫作,但很多創作的靈感和資料素材,都是運用網絡工具來收集的”。 (前排左起),陜西著名書法家雷珍民,著名畫家趙振川、劉文西,與采訪團交流 劉文西 趙振川 畢生都致力于藝術創作 傳統與生活是兩條生命線 在西安美術學院,采訪團見到了中國當今畫界泰斗、黃土畫派創始人劉文西老人,“我最近終于快把一副100米的長卷完成了,根據現在的身體狀況,我現在每天再完成4、5幅小的速寫作品”,今年已經84歲高齡的劉文西告訴記者,自己現在每天致力于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的創作。 著名畫家、長安畫派的代表性人物、趙望云之子趙振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長安畫派的原則就是要秉承“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其之所以能獨樹一幟,影響久遠,關鍵在于畫家在兩方面同時達到了高峰:一方面是長安畫派一改傳統中國畫描繪名山大川的精英化做派,將視角轉向勞苦大眾,作品多反映他們的生活場景;另一方面,長安畫派廣泛吸納了傳統繪畫的技巧,這為畫派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國家一級演員、西安易俗社社長惠敏莉向采訪團介紹西安易俗社的發展歷史 惠敏莉 易俗社是傳統文化精神標識 新時期要培養新人再創經典 要探討陜西文化,秦腔一定是繞不開的話題。在西安易俗社,采訪團見到了西安易俗社社長、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戲劇梅花獎和白玉蘭獎的獲得者惠敏莉。“作為易俗社的一員,我非常驕傲”,惠敏莉告訴記者,易俗社是中國第一個集喜劇表演教育為一體的新型表演團體,已走過100多年的風雨歷程,留下了劇目超過880余本,時至今日,依然秉承著老一輩藝術家移風易俗啟迪民智,以社會教育為己任的辦社宗旨,也是一直致力于增強文化自信,講好陜西故事。 “田漢先生說,易俗社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可以和英國皇家劇院,俄羅斯芭蕾舞劇院齊名,”惠敏莉表示,易俗社如今已經是秦腔這一傳文化非常重要的精神標識,在劇目建設、文化建設、人才培養以及傳承劇目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迄今為止,易俗社還是在演我們自己的戲,堅持創作?;菝衾蛘f,在新的時期,易俗社要作為一個講好陜西故事的宣傳窗口,必須要在當下做好精品劇目再推介、再發展、再創造,并致力于培養年輕學員,傳承傳統文化。(記者 李柯宣) |
相關閱讀:
- [ 04-01]專題熱詞:文明祭掃|3·15新規|“鐵腕治霾”攻堅戰
- [ 04-01]清明時節文明祭祀促鮮花走俏
- [ 04-01]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 [ 04-01]防火于“未燃”,請注意文明祭祀
- [ 04-01]光澤安監局積極宣傳“文明、綠色、安全”祭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