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河長制的“發源地”,眼下,江蘇無錫已著手打造“升級版”河長制了。那么,治理后水質到底有沒有好轉?好轉到什么程度?若是沒有“硬碰硬”的監測數據說話,根本無從得知。記者昨從基于河長制政策下的河道在線水質監測技術研討會上了解到,此前在線水質監測系統僅在無錫主要河道安裝,不過今年起,一種“升級版”小型水質監測系統開始在梁塘河試運行,這種“水質哨兵”全面在“家河”鋪開后,將助力“升級版”河長制的打造。
首屈一指
無錫平均50平方公里設有一座監測站
據了解,目前無錫有97個在線水質自動監測站,其中太湖無錫水域有20多個自動監測點。“這還只是環保系統安裝的數據,不包括其他系統或科研單位安裝的。”無錫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相關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此外,無錫所涉及的13條入湖河道也都安裝了在線監測系統。眼下,無錫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單位面積的數量在國內可謂首屈一指:無錫4000多平方公里上有近100個水質監測站,平均50平方公里一個。
該人士表示,作為環監部門,目前通過各種科技手段來密切掌握水質監測的變化,既有自動監測,也有人工監測。與人工監測相比,在線的自動監測技術有諸多優勢。不僅效率高,而且還能24小時監測。
實際上從2000年起,沙渚水源地就開始運用這一監測技術。通過10多年來的普及推廣,這一系統在無錫的應用已相對成熟。其間,在線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能第一時間捕捉到環境污染事件,還可以對河流的水質變化做出較系統的評價,可為河流、湖泊的治理提供較全面客觀的數據,為制定河流治理規劃或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該人士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們發現在某一個時段監測系統中的某一個數據急劇升高,然后突然消失。他們立即將這一情況告知執法部門,到現場調查后發現原來是一艘過境運輸船偷排廢水,從而導致河段指標猛增。

治理瓶頸
多數“家河”仍只能通過肉眼判斷水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盡管技術已比較成熟,但目前無錫安裝在線水質監測系統的河道只有五六十條“大河”,僅限于如京杭運河、古運河、梁溪河、望虞河、九里河、錫北運河等這樣的主要河道。這些河道的河面都較寬、水的徑流量也較大,且大部分具備通航條件。
“大河再怎么治理得干凈,小河水質不行,最終還是會影響到大河水質。”業內人士表示,無錫去年提出的河湖治理2.0版本以及今年起打造的河長制升級版,開始將小河道,甚至老百姓家門口的“家河”也列入重點關注對象。不過,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數小“家河”仍只能通過肉眼或感官來判斷水質。由于無法實現24小時在線監測,很難掌握這些流經居民家門口的小河道的水質情況,這成了河道治理的瓶頸。
為何不能像大河那樣在線監測來把家底摸清楚?知情人士分析認為,除了以往固有的環保理念外,資金、技術等也都受限。以往對入湖河道和主要的河道關注多一些,但對老百姓家門口的小河道關注不多。隨著老百姓、決策者環保意識的增強,逐步將關注點從大的河道覆蓋到小河。此外,建一個傳統的大監測站少則一兩百萬元,多則兩三百萬元。如梁溪河景宜橋監測點就是這種站房式的。這種岸基站不僅投入大,而且體量不小。比如一條河要測十幾個參數,那么每一個參數對應一臺監測儀器,就需要安裝十幾臺儀器,比較麻煩。
如今,經過升級,“大個頭”已經“精簡”成冰箱那么大的控制柜了。“不僅所占空間大大節省,而且成本投入也大大降低。”開發這一監測系統的上海澤銘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占明軍告訴記者,按最新技術,在岸邊建一個監測基站所需成本投入僅有十年前的20%。
開展試點
梁塘河試用“升級版”小型水質監測儀
據了解,“升級版”在線監測系統雖然比老系統小巧了不少,但其靈敏度卻要比以往高很多。今年年初,在周新東路梁塘河已開始試用這種小型水質監測儀。占明軍告訴記者,從這兩個月監測下來的數據看,跟實驗室人工監測的數據相對比,數據誤差很小,優于以往老系統的監測數據。
環監中心相關技術人員分析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觀念的改變、投入成本的降低,這種“升級版”小型化的水質自動監測儀將更多地應用在小河道的水質監測中。“升級版”監測系統甫一登場,之所以立馬受到業內人士廣泛好評,不僅因為成本低,也因其直擊痛點,使得自動監測在河道實現全覆蓋成為可能。據占明軍介紹,這套被稱為“水質哨兵”的自動監測系統占地僅0.5平方米,采用太陽能等綠色能源供電,通過運用現代傳感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等,實現對水質在線預警和監測,其運營成本也僅為傳統監測站的20%,適合在大小河道鋪開,實現網格化布點。
無錫大小河道互通互聯,入湖河道水質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太湖水質。因此,環保專家認為,加強對河道、特別是支浜水質的自動監測,加大河道監測點位密度,對開展河道長效治理意義深遠。今后小型水質監測站的陸續投用能讓這一場景成為現實:將一條河道分為五段,分別安裝監測系統,哪一河段污染因子突然上升了,通過監測系統一目了然,便于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及時作出判斷處置。此外,監測系統掌握更為全面、客觀的水質參數,也為河道的治理提供科學依據,有助于提高河湖監管效率。(袁曉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