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質疑和否定全球化的聲音甚囂塵上,以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形式現身的“逆全球化”思潮大行其道。全球化,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山洞”還是“潘多拉的盒子”? 我們需要為全球化“明是非、正視聽”。這兩天,包括6個國家的領導人、82位國際組織高官和相關國家部長級官員在內的1800多名代表聚首博鰲亞洲論壇,就“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展開對話,“中國設想”“中國方案”成為一大焦點。 3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在海南省博鰲舉行全體大會,討論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大咖診脈世界經濟 為全球化“正視聽” 眾所周知,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化進程局部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來自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2015年10月中旬到2016年5月中旬,G20經濟體平均每月采取21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 “究竟是像一些國家那樣關起門來搞保護主義?還是積極采取共商、共建、共享的辦法,走向命運共同體?”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在年會開幕式前拋出這一問題。 對此,德國賀利氏控股集團管理委員會主席凌瑞德表示,在汽車、電子、航天技術、醫療健康、半導體等很多產業里,完全是一個全球化和跨國界的價值鏈。全球化是一個既成事實,是沒辦法開倒車的,就像擠出去的牙膏,要收回去不太可能了。 瑞銀集團董事會主席阿克塞爾·韋伯也指出,全球化從來都不是直線發展的,其間既有全球快速融合的時期,也有遭遇挫折或緩慢發展的階段。雖然全球化進程在過去一年遭遇挫折,但經過必要的調整后仍將繼續前進。 “全球化會產生贏家,也會產生輸家。”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肯特·凱爾德認為,中國因為全球化讓7億人脫離了貧困,這是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同時,全球化也的確在一些國家內部產生不平等的問題。 日本前首相、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福田康夫說,歐美發達國家反自由貿易的聲浪高漲;但幸運的是,亞洲各國充分認識到自由經濟的重要性,釋放經濟活力,實現各方共贏,是眾望所歸。 周文重強調,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全球化遇挫的背景下,有必要通過每年一次的博鰲年會,為全球化明是非、正視聽,以更具包容性的新思路、新模式,激發人們對全球化的熱情。 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一帶一路”為全球化作出良好示范 博鰲從前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漁業小鎮,而今成長為國際知名論壇舉辦地。在這里,日本國寶級枯山水大師枡野俊明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同臺探討如何將“制造”做到極致,美國硅谷和以色列創業大師碰撞創新的思維火花…… 博鰲“國際范兒”的“蝶變”,既是全球化鏈條上中國迅速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方案”在全球范圍內影響力不斷擴大的一個見證。從“一帶一路”倡議,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英文AIIB),再到人民幣國際化,一個個中國方案在全球經濟治理中脫穎而出。 尤其是“一帶一路”,3年多來,這一倡議唱響四方,惠及多國。許多與會代表都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正是全球化的一個成功案例。年會發布的《亞洲競爭力2017年度報告》稱,在逆全球化甚囂塵上的國際大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在區域經濟合作領域一枝獨秀。”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53個國家的直接投資達145.3億美元,中國企業與61個相關國家新簽的合同總額達到1260.3億美元。 另外,也就在3月23日,亞投行宣布決定接收13個新成員加入,亞投行成員擴展至70個。博鰲論壇參會人士認為,亞投行進一步擴容,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金融支持。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史蒂芬·格羅夫說,“一帶一路”倡議對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亞開行希望借助“一帶一路”將其投融資的經驗推廣到沿線國家,進一步支持亞洲地區的一體化。 “全球經濟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其中一個重要趨勢就是亞歐大陸的轉型。在現在的歐亞格局下,尤其是在亞投行成立之后,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包括連接中國、東歐乃至西歐的‘一帶一路’倡議,長期來看都將具有全球意義。”肯特·凱爾德認為,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亞洲新興經濟體和歐洲形成了良好互動,為全球化作出良好示范。 “一帶一路”這一“中國設想”正在幾十個國家掀起熱潮,與全球化浪潮交融激蕩,匯聚起合作共贏的澎湃動力,引領世界經濟航船劈波斬浪。 |
相關閱讀:
- [ 03-26]博鰲亞洲論壇體育之夜 惠若琪丁俊暉探討
- [ 03-26]2017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傳遞新信號|博鰲專題
- [ 03-26]經濟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浪潮滾滾向前永不停歇——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傳遞新信號
- [ 03-25]張高麗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
- [ 03-25]博鰲亞洲論壇:歐美巨頭瞄準“一帶一路”共享商機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