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近10家外國保險公司在北京友誼飯店設立“聯絡處”,堪稱當時街頭一景。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保險行業對外開放的雛形。而今,不僅外資保險深耕中國市場,中資保險也加快“走出去”,成為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拼殺”的護身符。健康保險、醫療保險、意外傷害險……400多種中資企業提供的境外險種服務全球。可以說,中國保險業與中國經濟的開放如影隨形,以伴隨中國企業“走出去”為契機,保險業的國際化也在謀求進一步的發展。 ① 波折之途: 全面開放來之不易 “保險業成為了我國金融體系中開放時間最早、程度最高的行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趙忠秀這樣評價。 中國保險業入世協定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允許外國保險公司在中國組建中外合資保險公司。據保監會數據,截至2015年底,中國共有保險公司156家,其中外資公司50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8家;同期,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達1165.6億元,是2002年的25.25倍;外資保險占全國市場份額的4.8%,比2002年增加3.3個百分點。 “中國保險業進入了全面對外開放階段。”趙忠秀說,“從資金運用上來看,中資保險企業的外匯資金開始運用到境外,積累了投資經驗,提高了保險資金運用效率和影響力。險資重點配置債券,‘一帶一路’項目、滬港通、深港通等相關領域不斷發展。從服務范圍看,保險業績都有所增加,國際影響不斷擴大。” 但中國保險業的發展與開放之旅,卻并非一帆風順。 1949年10月20日,新中國第一家全國性大型綜合國有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北京成立,中國保險市場起步。而到1952年,外資保險公司完全退出了中國市場。輾轉至1979年,在國務院批轉《中國人民銀行分行行長會議紀要》后,國內保險業務才逐漸恢復,國外的保險公司也開始陸續進駐中國。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早期,近10家外國公司在北京友誼飯店設立“聯絡處”,堪稱當時一景。 新的機遇伴隨中國加入WTO而來,無論是外資保險公司的“引進來”,還是本土保險企業的“走出去”,企業數量都開始穩步增加,中國保險業,包括業務、機構、市場、風險、資產和收益等的國際化程度迅速提高。 ② 引資合作: 借鑒先進為我所用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外國公司的“聯絡處”已經不能滿足需要。1992年12月11日,美國國際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友邦保險獲得了經營牌照,在上海開設了分公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家外國保險公司。 自此之后,外資保險公司和外資企業明顯加快了在中國的投資步伐—— 1993年12月,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入股平安,拉開了平安引進海外投資的序幕;1996年10月,新華人壽成立,蘇黎世保險公司用股份代持的方法成為了其隱形外資股東;1998年底,由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和大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合資的安聯大眾人壽保險公司成立——這是歐洲保險公司在華的第一家企業…… 前保監會副主席吳小平曾代表中國保險業參加了入世談判。他說,保險業的開放是全面入世的最后一道屏障,當時各保險公司的壓力非常大,惟恐成為保險業開放的犧牲品,但后來看,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吳小平說,外資保險公司進來后,在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控制、服務、產品等方面都給中資公司帶來了壓力和動力。后來中國保監會通過調研發現,保險業開放到哪里,當地中資保險公司的管理水平就有提高。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陶存文向本報記者分析,外資公司剛進來的時候,市場影響很大。尤其是友邦等公司帶來了國外的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對中國人壽、平安公司等壽險市場的影響非常大。 中國保險學會會長姚慶海指出,“中國保險市場開放推動了中國融入世界。保險這種國際化的風險管理機制,推動中國接受并按照國際規則進行商務活動。保險管理風險功能的發揮,支持了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 ③ 跟隨戰略: 中企出海保駕護航 幾十年里,中國保險業從零起步到目前基本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當前中國保險市場規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15年間,中國的保費收入翻了近5倍,至2016年11月底已達到2.8萬億元。 “當國內市場達到飽和時,在國內競爭優勢突出的企業會自然地將生產、經營活動向外擴張,通過拓寬海外市場獲得更多的顧客,獲取更廉價的原材料,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鳳凰智庫的報告《2016年中國保險行業國際化觀察》指出,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向外擴展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和更自由的成長空間。 據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內資壽險公司涉及海外業務的境外險種總計有92種,包括健康保險、醫療保險、意外傷害險等;內資產險公司涉及海外業務的境外險種總計有314種,包括企業財產保險、家庭財產保險、船舶保險、計算機設備保險、知識產權保險等十余個大類。與此同時,隨著出國留學、旅行人員的人數與頻次逐年遞增,諸如境外留學或工作意外傷害險、境外旅游意外傷害險等新型險種也應運而生。 鳳凰國際智庫高級研究員孫友文指出,中國保險機構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方式叫做“跟隨戰略”。這些年保險業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全球的風險管理和保險安排,成為中國企業全球化的重要配套,跟著“中國利益”一同走出去。 “最開始我們談到‘走出去’是中國產品走出去,后來是勞務、工程服務、資本走出去。再到后來,我們的管理、技術、文化走出去,包括我們的品牌走出去,這都有它發展的規律和過程。保險業作為這個過程必備的配套產品,也會隨著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而全球化。”孫友文說。 ④ 主動出擊: 國際策略做大做強 在為中國企業出海保險的同時,一些中資保險紛紛進行海外收購,開始全球化的網絡布局。以安邦為例,自2014年起已連續收購了6家國際知名保險公司和其他產業,包括: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比利時FIDEA保險公司和比利時百年銀行德爾塔·勞埃德銀行、荷蘭VIVAT保險公司、韓國東洋人壽63%的股權、美國信保人壽等。安邦在海外并購上的投資總計超過400億元。 這被業內稱為中國保險業國際化的第二種方式——“主動出擊”。 除了安邦,陽光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多家險企均在海外有所布局。2016年11月,中國人壽首個境外代表處在英國倫敦金融城正式開業;日前,中國平安保險高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平安海外投資配置比例約2%,但意圖在未來三至五年提升至5%-10%。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披露,僅2016年上半年,我國保險業海外并購金額達到了65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 數據顯示,從2002年到2015年,中國的對外投資以連續將近36%的增長速度高速增長。 對此,陶存文指出,目前中國放開了國內保險資產向海外發展,一方面是資產配置,從戰略角度出發,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服務國際市場,目前以實力雄厚的財險公司為主。而后者則面臨國內外市場環境差異等風險。 陶存文認為,對于中國保險企業“走出去”來說,“一帶一路”是最大的機遇。“保險業服務是‘一帶一路’戰略必不可少的配套品,也是險企必須承擔的責任,同時是‘走出去’的最佳渠道。未來,中國保險業可以基于和中國企業一起出海的經驗,擴展自己的業務范圍,等業務發展成熟了、設施健全了,中資險企分支機構就可以落地,從而推進整個市場的國際化。” |
相關閱讀:
- [ 07-29]中國保險業:業務調整加快 服務能力增強
- [ 07-08]保監會發布“十二五”中國保險業十大改革舉措
- [ 06-12]中國保險業發展呈加速態勢 未來將從四方面著力
- [ 02-16]保監會:中國保險業進入最好發展時期
- [ 02-05]國內|國際油價三連漲 下周或上調終13連跌 中國保險業啟動馬航MH370理賠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