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2月23日電 題:“老資源”緣何變身“搶手貨”?——3名返鄉農民工創業故事的背后 新華社記者 呂慶福 記者近日深入四川農村采訪,聽到3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故事。在他們身上,“互聯網 ”“高科技 ”“純生態 ”等現代發展理念,讓我們看到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創造的活力。 “互聯網 ”撬動:“小芍藥”做成大產業 中江縣集鳳鎮石埡子村過去是個貧困村,當地種植芍藥有上百年歷史,品質雖好,但規模較小,賣不起好價錢。 直到2007年,返鄉農民工田明闊改變了這一局面。 田明闊過去在成都打工,后來開文具店,攢了些錢。返鄉創業的他,依托農業部門的網站辦起了電商平臺,開始系統介紹當地的芍藥資源。沒過多久,客商紛至沓來,收購價格比過去漲了不少。 嘗到甜頭,老百姓種芍藥的熱情被迅速“點燃”。全村1800多畝土地中1600多畝種上了芍藥。村民廖其貴說:“過去每斤5元沒人要,現在10元還搶著買。看來這互聯網還是管用呀!” “高科技 ”助力:換了新品種,青花椒成了“搶手貨” 羅江縣調元鎮順河村過去農戶種青花椒,由于品質不好,收成沒保證,也賣不起價格。 1996年就踏上外出務工之路的楊洪軍通過一位朋友得知,西南大學優選培育的花椒新品種九葉青花椒,具有很高經濟價值。2012年,他決定回鄉發展九葉青花椒生產基地。 第一年種植,由于連續1個多月下雨,青花椒苗被淹,楊洪軍損失了上百萬元。但他并沒有氣餒,又請來專家現場咨詢和指導,手把手地傳授栽培技術。后來,隨著技術成熟,青花椒長勢良好,楊洪軍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引導周邊280多戶農戶參與種植。 2016年,2000畝青花椒進入豐產期。因為新品種品質較好,價格翻了一番,當年銷售收入達到6000多萬元,全村村民在基地務工收入達上百萬元。 調元鎮黨委書記譚海林說:“搞農業要想富腰包,還真離不了高科技!” “生態 ”:綠水青山“變身”金山銀山 宜賓縣喜捷鎮新聯村農村小伙羅勇19歲就去北京打工。家鄉山清水秀,空氣清新,老百姓卻過著苦日子。 2014年6月,羅勇回到家鄉,投資建設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綵山。 為保護生態環境,他請來首都經貿大學的規劃專家,并委托專業公司進行整體設計。經過反復論證,2015年9月,占地1000畝的旅游開發項目正式開園,當季就接待游客8萬余人,實現營業收入200多萬元。 游客多了,當地農民地里的柑橘、桂圓,家里養的土雞,土雞下的蛋等都成了“搶手貨”。 新聯村黨支部書記李運和說:“沒想到,綠水青山真變成了村民致富的‘金山銀山’。” |
相關閱讀:
- [ 02-23]南平市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在延召開
- [ 02-21]徐軼群:物聯網不僅是一項技術 更是三大資源的系統整合
- [ 02-20]能耗大省山東加強能源資源勘測 開發利用清潔能源
- [ 02-19]福州市國土資源局:重點項目督查 時間節點督查
- [ 02-18]文化部等五部門合力推進縣域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共享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