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文化和綜藝是不沾邊的。一想到綜藝,會想起“跑男”,想起“歌手”,想起真人秀,想起“小鮮肉”。直到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的突然火爆,讓觀眾感慨,原來還有一種節目叫——文化綜藝,這種綜藝節目品格高,少喧鬧卻多了幾分沉靜。事實上,不單是《中國詩詞大會》,還有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以及上周末剛剛開播的《朗讀者》,都收獲了觀眾的好口碑,被譽為時下電視欄目中的一股清流。 文化綜藝浸潤觀眾內心 春節期間,央視一改往日風格,沒有播出歌舞、小品和相聲,反而在每天黃金檔開播《中華詩詞大會》,沒想到,就是這檔看上去有點冷門的節目,居然帶熱了收視率,成為熱門話題不說,陜西女娃陳更被封為“學霸女神”,最后的冠軍武亦姝也上了微博熱搜排行榜,沒開微博的武亦姝不得不借朋友微博公開回應一些問題。《中國詩詞大會》剛剛落幕,董卿醞釀籌備近1年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上周末也正式開播。在《朗讀者》中,每期根據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通過人們飽含深情的朗讀,以舞臺視覺語言輔助呈現,讓觀眾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學之美、聲音之美、情感之美,并引發共鳴。節目剛一播出,就引發了熱烈討論,也受到各方關注。 事實上,悄悄火爆起來的還有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一封信、一位演員、一張講臺——精簡到不能再精簡的《見字如面》被網友們戲稱為“素顏”節目,卻在豆瓣上拿下高達9.5分的驚人分數。嘉賓們沒有撕名牌,沒有斗嘴,就是在讀信,從古代到現代,從親情、友情到愛情,齊齊地通過書信一一還原,把故事還原,把真相還原,把人物還原。 實際上,從2013年至今,文化類綜藝未曾缺席過,從2013年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4年的《中國成語大會》,再到如今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文化類綜藝節目一步步走來,被觀眾所熟知,這類節目不乏寓教于樂的娛樂因素,但更多的是溫暖和溫度。 “高而不冷”是這類節目特色 此前文化類節目不是沒有,《百家講壇》火了很長一段時間,央視的《開講啦》,北京衛視的《我是演說家》,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都可以說是文化類節目。陜西詩詞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教授劉煒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坦率地講,對于學界人士來說,《中國詩詞大會》的題目簡單了些。但對于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正是因為簡單,很多詩詞他們也很熟悉,能參與其中,這才顯示了節目并不是陽春白雪,也有耳熟能詳。” 對于《朗讀者》的火爆,也許制作人董卿在札記中的知而設問能回答這個問題——“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同樣類比到《見字如面》可以說“你有多久沒有寫信了?”“你有多久沒有讀紙質書籍了?”……答案相比都是一樣的——“很久了吧。”有學者說,這也是為什么《見字如面》《朗讀者》這類文化類節目讓我們如此推崇的原因。人間情感突顯文學之美,人文情懷加深節目厚度。在書信、詩詞、文章的背后,那些故事和情感,總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微博上一位大學生觀眾說:“至少,在這個浮躁的世界,有人肯讀,有人肯聽,有人和我們一起回憶,那真的是再幸運不過的體驗了。這樣的節目,真的希望以后越來越多!”西安西郊的王女士一度放棄了每晚必跳的廣場舞而守在電視機前等候《中國詩詞大會》,“雖然很多詩詞我不會,但我喜歡聽嘉賓的點評,很喜歡詩詞背后的故事。” 中國人均讀書時間太少 2013年,《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爸爸去哪兒》成為收視黑馬,無論是棚內綜藝還是戶外真人秀,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大家看到更多是感官層級的娛樂節目、真人秀居多,這是對過去這一類型相對稀缺的補償,觀眾享受這種娛樂帶來的快樂。但此前《見字如面》的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坦言:“我不覺得真人秀不好。各類節目的發展,符合文化產業生態多元化的健康發展態勢。娛樂至死也好,感官娛樂的短期爆發也罷,我們的文化產品、精神生活需要多樣性的生態與品種。但是,現實情況是中國人均讀書的時間太少了,用于娛樂的時間太多。人類精神文化生活一直有主流,跑偏的時間稍微一長,人類文化的自我修復能力就會起作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節目編導告訴記者:“現在國內綜藝節目中,購買版權幾乎是電視綜藝的唯一模式,要不然就是模仿抄襲,因為承載了太多利益訴求,多數節目早已負擔不起傳承文化的使命。這類文化綜藝節目至少是原創的,也只有原創節目才能承擔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 |
相關閱讀:
- [ 02-22]羅源縣第十屆“畬族·風”民俗文化旅游節開幕
- [ 02-22]中國衣裳:那些你不知道的穿在身上的文化
- [ 02-22]讀出生活中的文化趣味
- [ 02-22]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宣傳和貫徹實施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