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四個優化”加速培育壯大新動能 培育壯大新動能,關鍵在服務,要及時調整制約新動能發展的不合理制度障礙,做好“四個優化”,加速培育壯大新動能,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一)優化“新技術”管理服務,營造有利于新技術涌現的制度環境。針對目前存在的制約新技術涌現的瓶頸制約,積極主動創新政府管理、優化政府服務,營造有利于新技術加快涌現的制度環境。加強對基礎科學、共性技術和人才培養的投入,加快突破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提升基礎工藝水平,推動制造業加快向高端和新興領域轉型升級。加大政府研發投入,突出體制機制創新與協同整合,加快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創新網絡等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推動有助于新動能培育的新技術蓬勃涌現。完善采購等支持新技術應用機制,取消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招投標活動中的企業經營年限、注冊資金等歧視性要求。健全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整合應用、合理流動等制度體系,建立針對新技術新業態的知識產權快速維權跟蹤反映機制,新建一批快速維權中心,抓緊成立知識產權終審法院,以堅實的制度保障為天才之火澆上利益之燃油。 (二)優化“新企業”管理服務,加快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帶動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有效激發了社會的創造活力。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爾普斯所言,“大眾創新就是把各種類型的人都變成創意者,金融家成為思考者,生產商成為市場推廣者,終端客戶也成為弄潮兒”。目前,我國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超過1.5萬戶,比上年多增3000戶,活躍度始終保持在70%左右。創客群體的不斷擴大,讓各地區新企業、新動能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有效帶動了眾創、眾包、眾籌、眾扶等“四眾”生態系統的完善。為進一步激發“雙創”對新動能的支撐作用,促進更多高質量的新創企業源源不斷地冒出來,必須進一步深化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政府服務,為動能轉換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一是要加強產權保護,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保護產權的意見》,增強企業發展的財產財富安全感,使“有恒產者有恒心”,穩定社會信心,激發企業創新創業動力。二是要加大對初創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政府采購力度,建立產品和服務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符合新產業新業態用工特點的就業、社保等規定。促進技術市場交易,縮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三是鼓勵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創客等多方協同打造一批產學研用貫通的眾創空間,更多利用市場機制和資本杠桿推動“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支持眾創空間專業化發展。 (三)優化“新產業”管理服務,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發揮好我國新產業新動能發展基礎好、成長性強、帶動作用大等優勢特點,進一步優化政府管理服務,著力推動從1到N的產業化應用,將一批快速發展的產業新增長點培育壯大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放寬新產業新業態的市場準入,著力優化新產業成長的政府服務和市場環境,促進形成有利于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系統評估已部署改革舉措,全面啟動未落實舉措,加速將成熟舉措向全國推廣,推動以分享、信息、生物、綠色、智能等為特點的新產業成長成為新動能,實現由新技術到新產業再到新動能的轉化。 (四)優化“新要素”管理服務,激發新要素的組合優勢。培育新動能需要新要素支撐。要加快相關領域改革,促進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有效集聚,充分發揮其放大社會生產力的乘數效應。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營造有利于創新型人才、跨界融合團隊、工匠型人才和創新型企業家發展的政策環境,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和更具競爭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加快培育和引進一批高水平創新人才。二是完善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制度,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和企業信息披露制度,打通數據封鎖和信息孤島。三是把“新五通一平”作為支撐新動能發展的重要基石,推動互聯網快速接通、大數據信息互聯互通,關鍵共性技術的共享打通、高校企業人才培養供需溝通和符合新動能發展特點的資金融通,著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主任、副研究員 盛朝迅) |
相關閱讀:
- [ 02-13]鐵路企業優化調整東南沿海高鐵部分票價
- [ 02-13]東南沿海高鐵部分票價將優化調整
- [ 01-06]優化投資環境 中國官方連派五顆“定心丸”
- [ 12-30]東山陳城鎮:農創園助力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 [ 12-28]全年減稅5000億元目標將實現 營改增減稅效果實實在在
- [ 12-23]云霄縣投入2066萬元優化完善農村路網結構
- [ 12-20]31省份政府財政信息公開排行榜:上海湖北吉林位居前三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