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一合起來是個本字,意思是不忘家鄉不忘本。”在外打拼多年后,安徽木一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創始人楊長嶺,選擇家鄉臨泉縣姜寨鎮,作為自己新事業落地的第一步。而以樹為媒,將情感作為“互聯網旅游”橋梁紐帶的創意,讓楊長嶺第一年營收2800萬,接近成本的1/4,并帶動近200名貧困戶走上脫貧路。 安徽木一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創始人楊長嶺 汽車沿著公路,行駛至姜寨鎮坡寨村楊樓村時,拐上鄉村小路再走兩分鐘,兩種完全不同的景致,呈現在這片皖北土地上。綠色柵欄外,是一片灰色、未經修飾的北方農村,河邊散落的枯枝落葉透出冬日的蕭瑟。而柵欄內,卻處處透出精致,道路齊整,綠意漸濃,碧波蕩漾的清渠中,一群鴨子在愜意地游來游去。 “外面那棟青灰色的磚瓦房,就是我的家,我出生在那里。”柵欄內,就是安徽木一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一期項目。大學畢業后,楊長嶺在廣東打拼十余年,靠做化工起家。身在異鄉的他一直關注著家鄉的變化,2014年底,楊長嶺想為家鄉做貢獻的愿望迎來一個好機會。 “當時‘遇樹林豐’電子商務平臺剛剛搭建好,需要一個地方作為試驗基地。而這時老家又來佛山做‘接您回家’活動,讓我決定把基地選在了這里。”楊長嶺說。 2015年5月,安徽木一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投資1.2億元占地面積1000畝的一期工程很快動工。2016年6月19日“父親節”,木一開始通過“遇樹林豐”電商平臺進行苗木的網絡銷售,7個月時間售出7萬棵樹,營業額2800萬元。 “我們的創新之處,在于把樹作為橋梁紐帶,將情感寄托、互聯網、苗木基地融為一體,提出‘為愛的人種下一棵樹’。”楊長嶺說,類似的嘗試以前國內也有,比如種菜的游戲,也可以到現實的田里收菜,但這些嘗試有的只做互聯網,有的只做情感寄托,最后效果都不好。 楊長嶺介紹,以往大家在值得紀念的日子會買一束鮮花,但三五天就凋謝了,如果通過互聯網為愛的人種下一棵樹,并隨時可以前往最近的苗木基地進行養護,寄托情懷,效果就會非常好,“買一棵樹,進入園區就可以免去門票,而且每年樹的價值都在增加。” 在苗木銷售的基礎上,安徽木一的鄉村旅游也即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其中2017年上半年,木一就將舉行臨泉第一屆櫻花節,以及全國性的自然水域垂釣大賽。 “一年16個活動,每個月都有活動,每季度都有大型活動。一期項目30萬棵樹,對應30萬個人,如果他們每年來一次,一次帶2個人過來,一年客流量就是90萬,平均每天接近2500人次。哪怕每人只買一個茶葉蛋,對服務業的帶動都是很大的。”楊長嶺說。 安徽木一的快速發展,為當地貧困戶帶來了福音。近200名貧困戶通過帶資入股、產業脫貧、土地流轉、就地打工,實現了收入的快速增加。 今年70多歲的楊殿發是楊樓村的貧困戶,老伴心臟不好不能勞動,家中兩個孫子上大學,生活艱難。 2015年,楊殿發將家中6畝地流轉給安徽木一,每天到園里打工。一個月2000多元的收入,加上土地流轉費,讓老人家庭條件逐漸好轉。 聽說木一以后要建旅游景區,楊殿發打算攢下錢在景區租個攤位,讓老伴去賣家鄉小吃,那時收入就更多了。 “木一總投資5億元,規劃占地面積5000畝,未來將成為區域范圍內很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我們也將圍繞木一重點打造鄉村旅游,進而助力脫貧攻堅。”姜寨鎮鎮長郭培峰說。(韓震震) |
相關閱讀:
- [ 01-27]「網絡媒體走轉改」習近平曾到過的地方、贊過的人,現在什么樣?
- [ 01-26]【網絡媒體走轉改】列車上的春晚:同行一段路就像一家人
- [ 01-26]【網絡媒體走轉改】三代火車司機世家的春運故事
- [ 01-26][網絡媒體走轉改]汽車制造業一線調研:撲下身子做"實"品牌
- [ 01-26]【網絡媒體走轉改】“如今咱農民的生活真是很幸福!”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