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秘書長莊貴陽;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周偉鐸 京津冀三地2016年年末的“跨年霧霾”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導致公眾的焦慮情緒蔓延。國家環保部、北京市政府相繼與公眾代表進行溝通對話,解釋霧霾的成因和應對措施。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在治理霧霾方面確實下了很大功夫,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壓減燃煤,控制機動車使用,減少工業污染,對電力、鋼鐵、水泥等重點污染企業安裝脫硫脫硝除塵設施,控制建筑揚塵等。為了提高重污染天氣應對成效,環保部門在“大氣國十條”的基礎上發布了《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年)》,統一了京津冀區域重污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及時組織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會商,強化應急響應措施,強化督查督導,實施區域應急聯動,這些措施也的確有了一定成效。根據環保部提供的數據,京津冀區域大氣PM2.5濃度在逐年下降。以北京為例,2013年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為89.5微克/立方米;2014年降到85.9微克/立方米;2015年繼續下降為80.6微克/立方米,2016年PM2.5平均濃度為69微克/立方米。2016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優良天都比去年小幅增加。然而,百姓對于霧霾的治理效果仍不滿意,目前的PM2.5濃度水平距離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25微克/立方米的健康標準還有很大差距。 從國情來看,我國仍處在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中后期,制造業正在邁向中高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多重矛盾相互交織,各種風險挑戰極為嚴峻,穩增長的壓力很大。中國人民大學近日發布的報告預測,大氣“國十條”和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的實施導致的京津冀地區GDP總量損失2017年為8.45%,2020年為16.05%。考慮到我國能源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提質增效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我們必須立足國情,正視霧霾治理對經濟增長和民生保障的沖擊,通過構建長效機制來有序地促進霧霾問題的早日解決。 |
相關閱讀:
- [ 01-22]列東完成霧霾對人群健康影響省級監測
- [ 01-22]美媒關注中國停建100多座火電廠:控霧霾遏產能
- [ 01-20]人努力還是天幫忙? 專家表示霧霾治理需多管齊下
- [ 01-19]發“霧霾財”的虛假宣傳理當受到嚴懲
- [ 01-19]霧霾高房價倒逼年輕人回老家買房 誰帶火了返鄉置業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