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變染乎世情 張江:有人說,作家藝術家生活在時代之中,其作品必然鐫刻著時代的烙印,因此,他們沒有必要刻意表現自己的時代和社會。誠然,作家藝術家逃離不了時代,每一個文字、每一句唱詞、每一幀畫面,都透露著時代的氣息。但是,主動與被動、自覺與自發是不同的,其結果也迥然有異。在時代面前,作家藝術家不能“跟著感覺走”,更不能隨心所欲,只有自覺、主動地融入時代洪流,書寫時代華章,才能胸中有大義,筆下有乾坤。 梁曉聲:劉勰的《文心雕龍·時序》里有一句名言“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是說文學隨著時代的推移和世情的演變,都會在內容和形式上發生一定的變化,并打上時代的烙印,這是他由之前的文學作品總是在與時俱變而總結出來的。劉勰說這句話的時間,離現在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但因其鑿鑿有據,至今都難以移易。 劉勰還在《時序》里講到同樣意思的一句話,“歌謠文理,與世推移”。實際上,文藝的整體形態是這樣,文藝的個人表現大概也會是這樣。 這讓我聯系到近來關注的喜劇演員宋小寶。宋小寶出道多年,之前的演出,每每使盡渾身解數,以搞笑為主。然而近期我觀察到,他的小品發生了與以往特別不同的變化,那就是逐漸凸顯“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情”,并體現出創作過程中的“信”——首先是相信自己作品中的人世間美好真情的元素,同時也相信觀眾之領悟心。這是對寓教于樂的自信,對文藝影響力的自信。這讓我對他刮目相看,并且受了感動,不僅因為他的節目本身,也因為他所顯現的文藝自覺。 由是,想到文學以及文化影響世道人心的作用。常聞信仰缺失之說,這一缺失現象,是否也是文藝和文化的現象呢?如果也是,那么我們文學的、文藝的、文化的從業者們,首先應找到、相信、恪守應有的信仰。而美好的人性,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文學、文藝、文化信仰的基石。文學、文藝、文化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批判,首先是為了維護以上社會準則。否則,其批判意向,也只能是將人世間,將全社會看得一團漆黑的批判——以中國當下而言,這不符合真實狀況的全部。 有種說法是——偏激之文之藝,才更可能優秀、偉大。以歷史的眼光來看,某一時期,不乏其例。但歷史的常態告訴我們,更多優秀的、流傳久遠的偉大作品,當是盡量以客觀之眼看時代、看社會、看人間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幾乎都是有人性溫度的作品。其溫度,乃是人類心靈所愿的集體的溫度。 文變染乎世情——若只有技的展現,只有娛的滿足,只有利的追求,其“染”便是一句空話,甚至可能走向反面。 |
相關閱讀:
- [ 09-13]廈門鼓浪嶼:延續文脈,留住鄉愁
- [ 03-10]福州打造宜居宜業生態園林城市 傳承閩都山水文脈
- [ 03-10]福州打造宜居宜業生態園林城市 傳承閩都山水文脈
- [ 01-10]九三學社關注社會民生征集各類課題 去年立項52件
- [ 08-12]留住美麗鄉村的歷史文脈
- [ 03-16]報刊亭如何承載城市文脈
- [ 01-08]畬歌一曲動天下 羅源傳承和發展畬族文化放異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