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國電影市場的轉折之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而沒能像往年那樣實現百分之二三十的高增長。票房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上座率不高,國產電影品質仍有待提升。但在市場不溫不火的同時,也有一些亮點值得稱道。一是以《湄公河行動》為代表的主旋律商業大片熱映,進一步印證了正能量和娛樂性并不沖突;二是《路邊野餐》《長江圖》《塔洛》等風格化文藝片獲得廣泛關注,為中國電影帶來了清新的文化氣息;三是《我們誕生在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生門》等紀錄片電影走進院線,中國電影格局逐漸呈現出多元化和包容性。 例如,去年國慶檔上映的《湄公河行動》,改編自2011年中國公民在湄公河遇難的真實案件,生動講述了中國警察到境外抓捕國際毒販的故事。大陸硬漢張涵予、香港演員彭于晏分別飾演智勇雙全的警察和臥底,二者組成的“喋血雙雄”,不再沿襲“神劇”里赤手空拳勇斗歹徒的套路,也不是“小米加步槍”式的游擊隊,而更像是被先進裝備“武裝到牙齒”的美式突擊隊員。只是與好萊塢大片中動輒保衛人類的敘事套路不同,《湄公河行動》以愛國主義為底色。這種主動出擊、境外作戰、為無辜受害的中國人討還公道的積極行為,彰顯了中國崛起的大國地位和國家自信。該片上映后,好評如潮,斬獲11.81億票房。長期以來,受各種因素影響,與商業大片相比,主旋律電影市場相對低迷。但《湄公河行動》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證明了主流價值觀與商業片邏輯的融洽。這啟示我們,寓教于樂,需要慧心巧思。 再如,近些年,魔幻題材成為國產大片的重要類型。2016年初上映的《美人魚》和《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分別獲得33.9億、12億的高票房,但品質和宣傳、口碑和票房是否一致?值得深思。暑期檔上映的《封神傳奇》和《盜墓筆記》則暴露了中國魔幻大片的兩大弱勢:一是在中國現代文化內部建立一種自我與他者、人類與魔幻的對抗并不容易,因為探險、魔幻故事的內核更多地是現代理性與非理性、文明與愚昧之間的關系,往往與西方殖民史和文明史觀相關;二是中國電影特技跟不上,直接影響到魔幻電影的觀影效果。在這種背景下,年底公映的中美合拍魔幻大片《長城》提供了一個新的范例。故事中,守衛長城的中國軍隊與兩位西洋武士聯合對抗怪獸饕餮的進攻,這樣一來,長城便不再僅是中原帝國抵抗草原部落、中華民族抵御外來侵略的城墻,而是人類阻擋惡魔的屏障。中西文化雖有差異,但能達成共識、并肩作戰,以人類的名義講好故事,這對中國電影來說是一種新的文化經驗。 另外,2016年還有多部文藝片闖進商業院線,雖然市場效應有限,但極大地提升了院線電影的內在品質。這些文藝片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涉及文化傳統、歷史記憶的,例如《百鳥朝鳳》《黑處有什么》;二是詩電影或哲理電影,例如《路邊野餐》《長江圖》《塔洛》;三是現實諷刺電影,例如《驢得水》《我不是潘金蓮》等。從這些影片中,既可以看到大城市之外的農村、縣城等偏遠地區,也可以看到民間藝術的衰落、青少年的成長困惑等問題。不僅如此,有些文藝片還在表達著更新更美的中國故事。例如《長江圖》,講述了發生在長江邊的兩個時空交錯的魔幻愛情故事,帶有第六代電影的典型特征:一個喪父的孤兒,在一本神秘詩集的引領下,游覽長江沿岸,體會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傳說。該片超越了第六代電影的視野,把個人故事與長江這一高度象征化的大空間結合起來。這種文化尋根故事,不再是80年代對中國文化的批判,而是一種新的文化認同。影片結尾處,主人公站在長江發源地青藏高原上回眸一望,出現了航拍鏡頭下的萬里長江,一種讓人振奮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
相關閱讀:
- [ 01-15]全國首部畬族題材電影《夢歸山哈》首映
- [ 01-13]2017海峽國際微電影節昨日在廈門藝術館啟動
- [ 01-12]電影評分該信誰? 眾口難調不如"從心出發"
- [ 01-11]2017日本電影前瞻:銀魂、煉金術師真人版駕到
- [ 01-11]95歲的秦怡 “我要不停拍電影,拍到一百歲!”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