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文明家庭 · 河北篇】成千珍家庭——傳承烈士遺志恪守紅色家風
寫在前面
復興區(qū)南城鄉(xiāng)中史村成千珍一家,用大愛完美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今年12月12日,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會見了300個家庭代表,成千珍兒子代母進京接受表彰。昨日,記者走進成千珍家,聆聽這個家庭背后的感人故事。

成千珍的全家福。 范文平閆洪圖攝
父親在解放戰(zhàn)爭中壯烈犧牲后,年僅十歲的成千珍扛起了家庭重擔。此后幾十年間,她悉心照料病母和沒有生活能力的弟弟、弟媳以及弟弟的兒孫,并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復興區(qū)南城鄉(xiāng)中史村成千珍一家,用大愛完美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今年5月,成千珍家庭榮膺“全國最美家庭”。12月12日,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會見了300個家庭代表,成千珍兒子代母進京接受表彰。
昨日,記者走進中史村成千珍家,聆聽這個家庭背后的感人故事,感受其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力量。
◆“爺爺、娘,咱不哭了,俺爹雖然犧牲了,但這個家不會垮,這個家我來扛!”
今年75歲的成千珍是復興區(qū)南城鄉(xiāng)東陸開村一名革命烈士的后人。
1938年,成千珍的父親成法魁剛滿17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后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炮火中屢建功勛。1949年,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15軍44師131團機槍連排長的成法魁在渡江戰(zhàn)役中壯烈犧牲。

成法魁烈士證明書。范文平攝
由于當時通訊不發(fā)達,國家又處于特殊時期,成法魁犧牲的消息在三年后才傳回成家。“1952年春,政府派人把一張由毛主席親筆簽名的烈士證書交到了我爺爺手中。年邁的爺爺捧著烈士證老淚縱橫,全家人哭作一團。”回憶往事,成千珍記憶猶新,感慨良多。
當時,成千珍的母親因遭受過日軍摧殘,精神和身體都出現(xiàn)了問題,長年臥床,基本沒有勞動力,比成千珍小兩歲的弟弟成千海天生智力殘疾,生活無法自理。面對喪子之痛,爺爺癱坐在地泣不成聲:“家里沒了頂梁柱,俺老成家這下算是完了……”
看著家里一片混亂,年僅十歲的成千珍擦干眼淚:“爺爺、娘,咱不哭了,俺爹雖然犧牲了,但這個家不會垮,這個家我來扛!”誰也沒有想到,當年的懵懂小丫頭喊出的這句話,竟成了她堅守至今的生活信念。
“父親在世時,每次給家里寫信都會叮囑我要聽話,好好學習,多照顧體弱的媽媽和殘疾的弟弟。我從小就知道,父親在外打仗保家衛(wèi)國很危險,但也很光榮,我作為家中長女,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家里照顧好,讓父親放心。”作為革命烈士的后人,成千珍骨子里就有種不服輸?shù)膭拧?/p>
◆“那時候的生活真的是太苦了,每當我快要撐不住的時候,就會拿出父親的烈士證看一看,想象著父親就在我身旁,這樣我的內(nèi)心又充滿了力量。”
接到父親犧牲消息后不久,爺爺病逝,家庭重擔幾乎全壓在了成千珍稚嫩的肩頭。

成千珍正在做家務。范文平閆洪圖攝
還是個孩子的成千珍過早地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殘酷的現(xiàn)實逼著她不得不自立成熟起來。靠著鄉(xiāng)親的接濟,成千珍一家勉強度日。每天早上五點鐘,成千珍就要起床生火,由于人小灶高,她必須踩著小板凳才能煮飯。有一次,成千珍做飯時不小心把鍋摔到了地上,滾燙的菜粥灑在她柔嫩的手臂上,但她硬是咬著牙沒吭一聲,只是默默地蜷縮在墻角流淚。如今,成千珍的手臂仍留有一道明顯的燙傷疤痕。
照顧媽媽和弟弟的同時,成千珍始終不忘父親生前叮囑“好好學習,長大做個有用的人”,每天,她忙完家務后,總會跑到村里小學學習。老師們同情她的遭遇,敬佩其父的英雄壯舉,所以總會無償教她文化知識。就這樣,成千珍艱難地完成了小學文化課程。在成千珍的精心照料下,母親的身體逐漸好轉(zhuǎn),已可以做些簡單家務,這給了成千珍更多的學習時間,她隨后又完成了初中學業(yè)。
1959年,成千珍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邯鄲師范學校。畢業(yè)后,為方便照顧家人,她放棄了去縣城教書的機會,選擇了回東陸開村小學教書,并嫁給了鄰村中史村善良本分的莊稼漢董文亮。直到此時,成千珍終于有了可以依靠的肩膀,結(jié)婚當天,她失聲痛哭,向丈夫發(fā)泄著心中的苦悶。
“那時候的生活真的是太苦了,每當我快要撐不住的時候,就會拿出父親的烈士證看一看,想象著父親就在我身旁,這樣我的內(nèi)心又充滿了力量。”成千珍訴說往事雖面帶微笑,但記者聽后不禁心生酸楚。
◆“我這么多年為娘家付出,丈夫、兒子、兒媳都支持我,政府也是盡可能地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我們幫助。當年那個凄冷殘缺的家庭如今已變成了溫馨美滿的大家庭。”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婚后,成千珍的兩個兒子相繼出生,她經(jīng)常拿出父親的烈士證書教導兒子們要勤儉持家、愛家愛國、勇于擔當。

成千珍為女兒梳妝。 范文平閆洪圖攝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母親病逝后,成千珍給弟弟張羅著找了一個同樣有智力殘疾的姑娘結(jié)婚。時間流逝,弟弟的兩個女兒相繼出生,但這兩個女兒也患有輕微的智力問題,成千珍和丈夫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那時,成千珍白天教書,晚上抽空繡簾子、繡花貼補家用,丈夫靠著微薄的種地收入默默支持,毫無怨言。
這一切,成千珍的兩個兒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大兒子初中畢業(yè)后,到附近自行車廠工作,掙錢貼補家用。二兒子18歲時,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臨行前,成千珍叮囑二兒子,“咱是革命后代,一定要吃苦在前,爭當先進。”在部隊期間,二兒子第二年就被授予中士軍銜,任命為高炮班長,并多次受到嘉獎。如今,成千珍兩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yè),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
幾十年間,成千珍一家省吃儉用,悉心照料著沒有生活能力的弟弟、弟媳以及弟弟的兒孫。五年前,弟弟、弟媳相繼去世。令人欣慰的是,成千珍弟弟的三個孫子現(xiàn)已長大,身體各方面都很健康。
回眸來路,成千珍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我這么多年為娘家付出,丈夫、兒子、兒媳都支持我,政府更是盡可能地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我們幫助。當年那個凄冷殘缺的家庭如今已變成了溫馨美滿的大家庭。”
◆“‘小家’有了小幸福,我就想著怎么帶領‘大家’獲得大幸福。我是革命烈士的后人,父輩為了革命事業(yè)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
1996年,成千珍從東陸開村小學校長位置上退下來后,和丈夫一起從東陸開村搬回了中史村居住。
退休后,成千珍夫婦在村里組建了武安落子文藝團,兩人經(jīng)常對唱武安落子、大平調(diào)等戲曲,謳歌黨的好政策、時代的幸福和生活的快樂。成千珍還把自己的家當課堂,義務教孩子們剪紙、繡花等手工課,給家庭生活困難的孩子縫衣服、做棉衣,孩子們都親切地稱呼她“成奶奶”。
2004年,村兩委換屆,成千珍全票當選村支部書記。當時的中史村有兩大難題:一是村里大部分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村民面臨出行難;二是村兩委沒有一個像樣的辦公地點,村務工作開展不便。此后,成千珍騰出了自家一間房供村兩委辦公用,并帶頭出資、多方動員,籌集10余萬元硬化村路、修排水溝、安裝路燈、宣傳農(nóng)技,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看著村里的新變化,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有了路燈照了明,咱們千珍真是行。”

成千珍和兒子一起展示文明家庭榮譽證書。范文平攝。
“‘小家’有了小幸福,我就想著怎么帶領‘大家’獲得大幸福。我是革命烈士的后人,父輩為了革命事業(yè)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任村支書8年間,成千珍不但不要一分錢工資,還帶領大家多方籌資,在村里蓋起了村兩委辦公小樓、文化廣場、老黨員活動室等設施。同時,在村里連年評選表彰“最美家庭”,推進村民精神文明建設。近年來,成千珍先后獲得河北省優(yōu)秀園丁、燕趙榜樣母親、優(yōu)秀村黨支部書記、全國“最美家庭”等榮譽。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兩相依。
采訪中,記者在成千珍家真切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是推動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發(fā)展的力量之源、穩(wěn)定之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