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林 新年前后,正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的《血戰鋼鋸嶺》《薩利機長》等好萊塢影片收獲了如潮好評,也引發了國人對于英雄與信念的爭論。與此同時,導演張藝謀的新作《長城》同樣以英雄為重心,卻只能代替眾多反響平平的國產片在院線苦苦支撐。這一幕,讓人倏然想起十四年前《英雄》的誕生,那時如平地驚雷般的一聲巨響,揭開了大眾文藝陣線上中西角逐的序幕。直到如今,我們還能從電影票房廝殺的慘烈中,瞥見一絲英雄浴血、甲光向日的悲壯感。 自古以來,英雄都是一個民族共同體最耀眼的旗手和戰士。北宋哲學家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說的是文化統序中的英雄。唐代詩人王昌齡詩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边@說的是刀光劍影中的英雄。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年一度的文代會、作代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仍聲聲在耳。他對“英雄”一詞的詮釋,既讓文藝創作者為之振奮,也讓文藝創作者反思:當代文藝中英雄的身影何以落寞了呢? 縱觀古今,英雄的形象實則并不罕見,甚至備受文藝家的青睞。帝王有神農伏羲與三皇五帝,將相從廉頗、藺相如至魏征、秦瓊,乃至專諸、荊軻等刺客,茶圣陸羽、藥王孫思邈、女杰穆桂英等,哪一位不是英雄?在世界范圍內,英雄也是經久不衰的主題。從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到中世紀西歐的騎士文學,從文藝復興的繪畫雕塑,到好萊塢的動作電影,英雄的源流可以上溯至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對英雄的向往和崇敬,幾乎流淌在每一個民族的血液里。 我們原本并不缺少英雄,可似乎越來越缺少對于英雄的洞見,和創造可為人所接納的英雄之匠心與慧心。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這個朝氣蓬勃的國度就在現實和文藝領域涌現出大量英雄人物:鐵人王進喜、好黨員雷鋒、《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林海雪原》里的楊子榮……數不勝數的英雄為國人所熟悉,也搭起了一道通往共和國殿堂的神圣之途。而如今時過境遷,有人試圖原封不動地重走老路,可應聲寥寥;有人嘗試旁逸斜出地全盤西化,卻貽人笑柄。 在當下浮躁的氛圍里,鑄造英雄形象,為當代人立起榜樣顯得尤其重要。對于觀眾而言,除了外國電影中的英雄,銀幕更需要中國英雄。 沒有一個民族能憑借虛無的幻想撐起自己的脊梁,也沒有一個國度會解構英雄主義,鄙視信仰與崇高。只不過,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各領風騷。我們可以把因愚忠而死諫的明清諍臣視為英雄,卻無法想象當代社會能認可其行為;武功歌的主人公也許是中古基督教世界的“圣戰英雄”,卻殊難與當今和平主義的氛圍相適應。究其本質,英雄的身上散發出的始終是特定時代、特定社會的文化價值觀。于是“英雄出自民間”就有另一種解釋方式:人民是否接受這一英雄,在于他的人格和夢想是否能代表老百姓內心最深處的渴望。 由此出發,很容易發現當代文藝作品中不是缺乏英雄,就是塑造的英雄與這個時代社會“錯位”。無論是小說還是戲劇,電影還是動漫,那些充滿臆想和欲望的主人公總是占據這一行業內容的半壁江山。網絡文藝熱衷于塑造聲色犬馬的奢靡與不勞而獲的幻夢,通俗文藝則充斥著廉價的矛盾和落后乃至愚昧的價值觀,相對高雅的文藝作品也未必更“接地氣”,有的散發著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氣息,有的則一味沿襲著陳舊刻板的“高大全”套路。如此“英雄”,怎么可能激發起大多數人的夢想和共鳴,創作者又怎能奢望觀眾為之買賬? 當今之世,我們的國家社會正處在一個意氣風發與昂揚進取的時代。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與大刀闊斧的社會改革,正涵養著全體國民的豪情壯志。在時代澎湃的浪濤聲中,我們望見了民族復興的巨浪高與天齊,人性覺醒的波瀾滔滔不絕,也見證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文明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潮滾滾而來,不可阻遏。“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睆母锩刃姓咧猩较壬捏鹧岳?,每一個人都能切身體會到,時代巨浪將裹挾著我們往前奔流,而為之所接納的英雄,必然誕生在順應這股潮流的漩渦與急流之中。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边@也許是最為理想的英雄之像。當然,這同時也是一個多元共生、尊重差異的時代。英雄也一樣,絕不會從同一個模子里刻出來,而只會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文藝作品中的英雄絕不能開時代的倒車,亦不能斷民族之根脈,更不能違背人心深處對生命力,對意志力,對正能量和崇高信仰的本質渴求。否則,這樣的所謂“英雄”,自然只能落得為人鄙夷的下場。 其實,英雄的塑造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端看創作者的初心為何。和不少人津津樂道的“愛情”一樣,無論雅俗與高下,“英雄”都是永恒的主題之一。所以我們能在醫療劇里看到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醫生,在體育電影里看到燃燒熱血、奮勇爭先的運動員,在武俠小說里讀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義士,在京劇舞臺上聽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嘶喊,在革命文學里感動于前仆后繼、從容赴死的先烈……縱然細微,只要有心,何處不是英雄的戰場?除此之外,五千年燦如星漢的中華文明也給我們留下一座座英雄的礦藏,物產之豐足可睥睨寰宇,我們又有什么理由立不起“英雄”這塊紀念碑呢? 歸根結底,文藝作品對英雄的塑造還是取決于時代的吁求,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文藝作品作為社會的風向標,自然而然地承擔起了創造英雄、塑造英雄、再造英雄的使命。當如今從官方到民間,從創作者到接受者都無一例外地產生了抒寫英雄的非凡沖動,一個風云際會、慷慨激昂的時代便漸漸向我們洞開了門戶。這對中國的文藝創作者而言或許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我們面前展開的,將是一派生機勃發、萬物爭鳴的盛景,一段萬馬奔騰、雷霆萬鈞的征程,還有一個永不凋謝的英雄之夢。 《光明日報》( 2017年01月12日 12版) |
相關閱讀:
- [ 01-12]福建表彰見義勇為英雄模范 廈門市有4人獲評
- [ 01-11]楊旭文《射雕英雄傳》本色出演 化身郭靖花式戳心
- [ 01-10]李希恩:戰場英雄變身"質監老兵"
- [ 01-09]勇斗歹徒救起落水群眾 晉江表彰見義勇為英雄
- [ 01-09]尚雯婕獻唱主題曲 《射雕英雄傳》熱血開年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