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新時代英雄之歌
2016-12-24 19:04:53?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從神話傳說中的戰神刑天、二郎神楊戩到歷史故事中的霍去病、戚繼光,從近代的林則徐、石達開到現當代的董存瑞、黃繼光,為英雄而歌,為英雄而寫,始終是中國文藝悠久的傳統。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為英雄而歌的文藝創作傳統似乎在弱化。我們的熒屏銀幕上,比拼“顏值”的青春偶像劇大行其道,婆婆媽媽的家庭倫理劇也不乏其例,而像《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嘎達梅林》一樣的英雄題材作品卻不見了蹤影。有一項針對小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不少孩子在“你所崇拜的英雄”一欄里填寫的名字,不是青春劇里的“鬧角色”,就是宮斗劇中的“狠角色”。不僅如此,一些文藝創作打著“先鋒”的幌子,卻干著褻瀆英雄的勾當,一些人以詆毀英雄為時髦,部分抹黑英雄、否定英雄的作品甚至在海外拿獎躥紅。 英雄是時代的坐標,是民族的脊梁。抹黑詆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英雄,就是在摧毀其精神航標。加強英雄題材文藝創作就是為民眾進補精神之鈣。在今天這個文藝作品多樣、思想觀念多元的時代,文藝創作尤其要唱響英雄之歌,因為英雄題材文藝作品不僅是民族精神的“營養劑”,也是文藝百花園中的“壓艙石”。 在創作實踐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論調:英雄題材文藝作品叫好不叫座。其實,任何好作品的創作都非易事。要唱響新時代的英雄之歌,文藝工作者首先應當樹立起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謳歌英雄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優秀傳統,繼承這一優秀傳統是新時期文藝主題的應有之義。翻開中國文學史,各個歷史時期,都不乏描寫英雄的優秀文藝作品。這些作品不但激勵了不同時代的讀者,也以如椽巨筆揮寫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光輝譜系。 在當代社會,我們的文藝家既不能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又不能忘祖忘根,妄自菲薄。文藝之根深植于民族土壤,好的作品必須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因此,不能機械地拿外國文藝理論和實踐作為國內文藝家創作的“框框”和“標桿”。文藝作品是否優秀,首先要問祖國最廣大的群眾是否喜歡,而非是否有國外大獎的加持。這是弘揚中華文化、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普遍原則,也是英雄題材作品不言自明的道理。 要譜寫筆下的英雄,還離不開心中的激情。文藝家在塑造英雄人物之前,先要有英雄主義情結,做到仰慕英雄、尊敬英雄、熱愛英雄,并以此為動力,深入社會生活實踐中,了解和熟悉各種各樣的英雄人物,這是講好英雄故事的重要前提和條件。同時,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也應當作為文藝家的準繩之一,秉承精品意識,打造典型形象,把握時代本質,這是一個文藝家是否有政治擔當的重要標志。 唱響新時代的英雄之歌,更需要文藝家有良好的品質操守和思想定力。當前社會價值觀念漸趨多元化,一些人為追求所謂的“經濟效益”,炮制大量媚俗、低俗、庸俗的文藝作品。此類作品一旦充斥書架和熒屏,必將破壞整個社會的價值基礎和英雄生長的土壤。有擔當的文藝家應在紛亂的潮流中堅持正確方向不動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負責。唯有英雄不死,正氣永存,才能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