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偉鋒 中國文化“走出去”依然是大勢所趨。這種自信,不僅來自于中國文化在傳播中所信奉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還有中國市場動力引擎的澎湃。后者更有商業化摧城拔寨的意味,它用資本的介入,通過不斷推動優秀的影視文化作品走出國門走向海外,繼而完成多贏的生動局面。 即將過去的2016年,世界多個角落都有在講述中國文化之美:《滾蛋吧!腫瘤君》《匆匆那年》《北京遇上西雅圖》等國產影視劇揚帆出海,漸成“華流”;曹文軒、劉慈欣等作家矩陣在字里行間中,把中國文學直通世界;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將《牡丹亭》和莎士比亞名劇《寇流蘭》融合穿插,混搭登臺,彰顯和諧共生理念。 精心譯制的影視劇,原汁原味的文學作品,經典跨界的藝術混搭……中國文化的閃亮登場,風靡海外,追捧者眾。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自信。這種自信,并非全盤源發于自我角度的價值輸出,而是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彼此認同。 早在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坦桑尼亞時,就曾用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來舉例,當場博得了熱烈掌聲。外國觀眾對“婆媳無國界”的劇情描繪感同身受,繼而被中國文化傳播的平易近人所吸引。你所需求正是我所傳遞,正是遵循著這種最大公約數,中國文化才得以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步伐穩健,足音強勁。 文化“走出去”并非是中國首創的風尚。好萊塢的大片,日本的動漫,韓國的偶像劇,都曾在不同時期輸出了本國軟實力。甚至是以文化為基點,增強了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這種精神上的“出口創匯”,有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就是要以滿足和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大前提。只有經歷了本國受眾的全方面“考驗”,文化產品才可能優中選優,繼而登陸海外,以此提升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認同感。 從上述角度而言,“走出去”的文化產品,已然能夠擁有自信的資本。畢竟,這相當于“掐尖”般的歷程。但同時也需要清醒的是,自信不應該成為自大,尤其是文化作品落在他人土壤之上,“水土不服”難免存在。譬如,曾經豪奪國內總票房冠軍的《泰囧》,就在北美遭遇滑鐵盧。這里面有發行方未做充分的海外宣傳等原因,但也不乏欠缺把國內的成功如何復制到海外的深層次思考。 曲折會有,但不管怎樣,中國文化“走出去”依然是大勢所趨。這種自信,不僅來自于中國文化在傳播中所信奉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還有中國市場動力引擎的澎湃。后者更有商業化摧城拔寨的意味,它用資本的介入,通過不斷推動優秀的影視文化作品走出國門走向海外,繼而完成多贏的生動局面。 此外,網絡文藝的異軍突起,也加重了文化“走出去”的IP砝碼。娛樂性和現代性元素極為明顯的網絡文藝,衍生出多種表現形式,使得其漸成“走出去”的利器,完成了和海外年輕受眾的無縫鏈接:《步步驚心》韓文版在韓國相當暢銷,泰國版《花千骨》成為吸引泰國青少年的主力書籍,當年明月的網絡小說《明朝那些事兒》已被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出版發行……中國網絡文藝的優秀作品,以自己的文化高度向周邊輻射,已然形成新的陣地。 網絡文藝是文化產業的重要增長極,也是文化“走出去”的先鋒力量,成了國與國之間民間文化互動的新使者。不把網絡文化當成對傳統的“顛覆者”,而是把其發展成為“接力者”,中國對于這種新興文化生產力的自信態度,更多地來自于創作鼓勵、管理多樣以及政策扶持。“以心換心”的正面循環之結果,乃是文化“走出去”從虛擬走向現實的落地生根。 總的來說,文化“走出去”,路要自己闖,甘苦自己知,一步一履總是情。這種情,在于傳播無國界的友情,在于藍海一片的行情,更在于文化自信的實情。文化中國的大布局,也將在“走出去”中完成進軍和實踐。(謝偉鋒) |
相關閱讀:
- [ 12-22]文化“走出去”,一步一履總是情
- [ 12-22]閩南師大“閩南文化傳承創新教育示范基地”入選首批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培育項目
- [ 12-22]2016,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文化之美
- [ 12-22]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在閩舉辦
- [ 12-22]國家衛計委捐贈新家庭文化書籍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