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及周邊24個城市“爆表” 市民提出七個最關心的問題 原標題:霧霾這么重:從哪兒來,怎么治? 這一輪空氣重污染已進入頂峰階段。截至昨天上午9時,本次重污染過程影響范圍達14個省市,超過80個城市出現重度及以上污染,京津冀及周邊區域24個城市出現了小時濃度“爆表”,北京多個監測站昨天也出現了“爆表”。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表示,今天本市污染擴散條件持續不利,空氣污染較重,請大家避免出行,做好健康防護。 為何今年入冬以來重污染頻發且頻頻“爆表”?風力發電是否助推了霧霾的加重?北京PM2.5的治理是否有問題,導致效果不佳?……諸多問題困擾著市民。對此,來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權威專家專門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一問 京津冀自身產生的污染是次要的, 霧霾主要是由外地傳輸造成的?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稱,大量觀測分析和模式研究表明,京津冀大氣重污染主要是本地積累加外地傳輸導致的,其中京津冀三地自身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對PM2.5污染的貢獻約為70%左右。 雖然京津冀區域國土面積僅占全國的2%,但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國的8%,煤炭消費占全國的9.2%,單位面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量分別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在冬季采暖期間,京津冀主要城市的二氧化硫日排放量比年均水平增加近一倍,一次PM2.5增加50%左右,氮氧化物和PM10增加20%左右,揮發性有機物增加10%左右。冬季采暖期間,京津冀本地污染物排放強度大,是重污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一旦氣象條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污染。 周邊省市的區域傳輸對京津冀PM2.5污染的貢獻約占30%左右,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山東、河南兩省的污染排放。此外,山西、內蒙古和陜西的排放對京津冀PM2.5污染也有一定的貢獻,但不是污染的主要原因。治理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有必要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行聯防聯控。 二問 風電場和防護林使風力衰減, 導致京津冀霧霾無法被吹散?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表示,國內外研究認為,發展風電對局地風速雖有一定影響,但影響范圍非常有限。丹麥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結果表明,風電場對下游幾公里到幾十公里范圍的地面風速有明顯影響,但超過100公里之外,影響可忽略不計。以北京為例,北京距離內蒙古400多公里,距離張家口約200公里,所以內蒙古和張家口地區的風電不會對北京地區風速產生顯著影響。 防護林帶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沙地、保持水土、減緩風蝕、降低揚沙,對風場的作用主要是大氣邊界層以下的近地層影響,而能驅散京津冀區域重污染天氣的是大范圍冷空氣來襲或降水“濕清除”效應。冷空氣影響范圍垂直方向遠遠超過邊界層或1500米以上的,其水平尺度可達百公里以上,三北防護林不可能阻擋冷空氣或寒潮,影響下游大范圍區域風場。 三問 北京霧霾從哪兒來, 主要有哪些成分? 北京大學謝紹東教授表示,PM2.5的來源非常復雜,可以分為一次來源與二次來源。一次來源又可分為人為源與自然源。人為污染源是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形成的污染源,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自然源包括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土壤和巖石的風化等。二次源是指各污染源排出的氣態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和氨等,經過冷凝或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而生成的二次細顆粒物。 研究顯示,大氣中PM2.5的主要化學組分包括:有機物質、元素碳、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氯鹽、痕量元素等。各地來源解析結果表明,目前PM2.5主要來源是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和生物質燃燒等。各個城市和地區視產業結構各行業排放比例有所不同,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和能源生產行業排放較少,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相對較大。PM2.5組分在空間分布上有一定的差異性,即使是在北京市的不同轄區,組分也不完全相同。 四問 北京冬天霧霾頻發, 治理方法是否有問題? 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表示,2013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89.5微克/立方米;2014年比2013年下降4%;2015年又比2014年下降6.2%。截至目前,北京今年PM2.5平均濃度為6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76微克/立方米下降9.2%。 河北省PM2.5平均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9.1%。監測數據分析結果反映了京津冀區域大氣PM2.5濃度在逐年下降,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來看,今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優良天都比去年小幅增加。今年春夏時節,大家在朋友圈中“曬藍天”的頻次明顯高于前幾年,公眾也切身感受到了空氣質量的改善。 然而,入冬后重污染天氣頻發,大家更強烈地感覺到了反差。這也表明,下一步要繼續強化京津冀區域冬季污染防治工作,特別是民用散煤清潔化、燃煤小鍋爐和“散小亂污”企業的淘汰治理,把京津冀區域冬季采暖期間的污染物排放強度也降下來。 五問 抗擊霧霾主要還得靠風? 清華大學王書肖教授表示,污染的產生不是一時一日,污染的治理也難一蹴而就。京津冀區域正處在工業化和后工業化過程疊加的時期,燃煤、工業、機動車和居民生活排放量都處于高位,大氣污染防治任務還很艱巨。目前京津冀區域的污染治理處于第二階段,即污染的發生發展受自然邊界條件的影響顯著,比如風速、濕度、邊界層高度等這些氣象條件的影響。特別是在冬季采暖期間,在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的情況下,這一表現就更加突出,一旦氣象條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污染。 但是,京津冀本地污染物排放強度大,還是重污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要徹底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必須堅持不懈地扎實推進污染物減排工作。天不幫忙的時候,人就要更加努力,既要對區域聯防聯控應對重污染天氣有信心,也要對大氣污染治理的長期過程有耐心。 六問 “煤改氣”加劇北京霧霾? 有人認為“煤改氣”會造成北京地區“豐富水汽”主要來源,是加劇灰霾空氣的“幫兇”;還有人認為霧霾的主要成分是PM2.5,并且“煤改氣”氮氧化物濃度不會明顯下降,顆粒物污染依然會很嚴重。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王自發研究員表示,按照我國當前的天然氣消耗量計算,每年燃燒天然氣產生的氣態水在3億噸左右,假如全部轉化成液態水(但實際上不可能全部轉化為液態水),平攤在全國人口集中的東部地區,估算面積約360萬平方公里,液態水的厚度連0.1毫米/年都不到,僅占大氣中可降水量的幾十萬分之一,影響微乎其微。 南開大學馮銀廠教授也表示,無論是燃煤、燃氣還是燃油,都會排放氮氧化物。“煤改氣”是否會導致氮氧化物的升高,主要取決于改氣之前煤炭的燃燒方式和煤炭品質、改氣之后采取的燃燒技術等因素。如果采用了低氮燃燒技術,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就會降低。我國脫硝比脫硫的起步晚,近年來大氣環境中的氮氧化物濃度下降并不像二氧化硫那么顯著。氮氧化物濃度的增加可能會造成二次污染,但這是可控的,且污染成因和機理非常復雜,不能因為氮氧化物濃度沒有明顯下降,顆粒物污染依然嚴重,就說是煤改氣造成的,這不科學。 七問 治霾為何只拿機動車開刀? 北京工業大學程水源教授解答:根據北京市大氣PM2.5污染源解析結果,在PM2.5的本地污染源貢獻中,機動車排放占比為31.1%,燃煤占22.4%,工業生產占18.1%,揚塵占14.3%。在本地污染源中,機動車排放的占比最高,因此北京市重點控制機動車污染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控制機動車排放僅是治理空氣污染的一個環節,北京市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還實施了很多其他重要措施,包括大力壓減燃煤、民用散煤清潔化、燃煤小鍋爐和“散小亂污”企業的淘汰治理、建筑施工揚塵管控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省市針對大氣PM2.5污染治理,實施了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也取得了積極成效。 |
相關閱讀:
- [ 12-21]六問鄭州霧霾:它會自己消散嗎
- [ 12-21]微距鏡頭拍霧霾視頻流出?謠言!
- [ 12-21]霧霾天氣影響交通 數千萬件包裹或延遲一兩天
- [ 12-21]霧霾天氣影響交通數千萬件包裹或延遲一兩天
- [ 12-21]防治霧霾不能形成富人欺負窮人的邏輯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