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深圳12月14日電(記者張素) 14日11時15分許,4名志愿者依次走出位于深圳的“太空艙”,與已闊別180天的親友熱情相擁。這意味著,中國綠航星際4人180天受控生態生保系統集成試驗順利完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太空180”試驗負責人李瑩輝說,此次試驗順利圓滿達到預定目標,深化了中國對于第三代航天環控生保系統的認識。 資料圖:志愿者在密閉艙內。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專家稱,第一代環控生保技術是指氧氣、水和食物等生保物資完全依靠地面補給,第二代環控生保技術是指大氣、水實現再生循環,食物仍然需要補給。前者已應用于神舟飛船,后者正應用于國際空間站。 第三代環控生保技術適用于未來人類探索地外星體,實現外星體表面駐留的載人航天任務。該技術通過人工建立的封閉受控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生存所需要的大氣環境和生保物質。 據李瑩輝介紹,4名志愿者于2016年6月17日進入占地370平方米、總容積1049立方米的密閉艙。本次試驗艙內物質閉合度較高,氧氣達到100%、水達到99%、食物達到70%,均達到試驗目標,還完成了載人試驗系統內物質流的動態平衡調控,“為未來地外星球基地生命保障技術的預先研究打開了新局面”。 李瑩輝稱,試驗開展了面向中長期駐留任務中食品與營養保障、生活保障、衛生制度及作息制度驗證,進一步研究認識了志愿者長期處于特定封閉條件下的生理學、心理學、行為學及工效學等方面的特點和規律,完成了中長期飛行條件心理支持、醫監醫保及生活物資管理等空間站項目有關的技術驗證與數據積累,“為我國空間站任務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4名志愿者3男1女,唐永康、仝飛舟為中國航天員中心科研人員,羅杰、吳世云為社會公開招募。他們目前狀態良好,還將接受為期一個月的醫學檢查。 本次試驗由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組織,中國航天員中心提供技術支撐,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9家國內機構及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等6家國外機構共同參與。 |
相關閱讀:
- [ 06-18]中國啟動“太空180”試驗 4人密閉艙內生活半年
- [ 12-08]歐盟總部“太空蛋”揭幕:燈籠造型 頗具未來風
- [ 12-07]神十一航天員飛天歸來首次亮相 暢談太空飛行幕后故事
- [ 12-02]楊利偉向中國郵政交接神舟十一號太空信
- [ 11-30]南靖蘭花種子、云霄農作物種子結束51天“太空之旅”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