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
2016-12-12 20:35:20?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周冬 趙舒文 |
分享到:
|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胡喆、余曉潔) 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在京召開通報會,通報了2015-2016年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 此次通報會重點通報了2015年國際論文撤銷事件。自2015年3月份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4批集中撤稿,涉及到中國作者論文117篇。其中有23篇被撤論文標注了科學基金資助,有5篇被撤論文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中。 基金委對這28篇被撤論文展開集中調查。調查發現,這些被撤論文都是委托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潤色”并投稿;更有甚者,部分論文完全是通過論文買賣,請人捉刀代為撰寫和投稿。根據調查結果,2015年6月基金委及時對13項處于評審狀態的申請項目終止評審程序,2016年3月和8月經監督委員會審議,對52位相關責任人和1個依托單位作出嚴肅處理。 論文撤銷事件情況復雜,影響惡劣。在這批論文被撤稿的原因中都提到了“同行評議涉嫌造假”,由此發現其背后隱藏著一條灰色的“產業鏈”——第三方中介機構。這些機構在代人投稿過程中虛構同行評議專家信息,通過“幽靈”評審向期刊和出版社審稿平臺提供編造的評審意見。 科學研究是以誠實守信為基礎的事業,科研誠信是從事科研活動應該遵守的基本價值。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表示,基金委歷來重視科研誠信建設工作,逐步形成“教育、制度、監督和懲處并重”的科研誠信建設體系。 自2015年-2016年11月底基金委接收日常舉報案件、專項案件及主動核查案件共計382件,經基金委監督委員會辦公室人員核實,對其中208件案件啟動調查程序。基于調查結果,基金委監督委員會審議案件113件,處理相關責任人172人,處理相關依托單位9個。 楊衛指出,科學道德建設有紅線,一旦逾越,只能出局。科研失信的學術氛圍會像重度霧霾一樣,讓整個學術界集體窒息。基金委將嚴肅查處科研不端行為作為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不端行為實行“零容忍”。 |
相關閱讀:
- [ 10-10]新聞分析:誰是2016年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最大贏家?
- [ 09-07]福建工程學院2016年度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2項
- [ 08-31]福建省現代分離分析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喜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 02-26]教育部授予47項高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 02-04]福建省與自然科學基金委簽署協議 促進兩岸科技合作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