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12月12日電 (崔琳 李亞龍)歷時5年時間,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項目之一的長城本體保護工程己相繼完工,進入驗收階段。該工程對素有“天下第一雄關”的萬里長城—嘉峪關進行了全面保護修繕。 嘉峪關關城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張斌12日向中新社記者透露,該項目通過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修復技術,根治了危及長城本體安全的病害,恢復了關城昔日雄姿。 張斌介紹,始建于公元1372年的嘉峪關,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從初建城池到形成一座完整的關隘歷經168年時間。1961年,嘉峪關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 “嘉峪關關城建成后,明清時期曾多次加筑修繕。距今最近的大規模修繕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實施。”張斌說,鑒于西北地區風沙大、日照強等自然因素破壞,關城及長城土木結構建筑出現不同程度的墻體開裂、油飾彩畫脫落、地基下沉、樓體傾斜及病蟲害等問題,這對于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都極為不利。 甘肅嘉峪關文物景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張曉燕介紹,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系“十二五”期間重大文物保護工程,遵循“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保護原則,分為嘉峪關長城本體保護工程、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建設、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工程三大項目。 據悉,該保護工程于2011年11月18日啟動,2012年5月末相繼開工,2015年底完成主體修繕,經過近一年的觀察期后,在2016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由省級主管部門組織進行驗收。 記者走訪嘉峪關關城看到,完成修繕的古建筑已安裝監測裝置,用于查看空氣、風速等各種因素對其產生的影響,一旦發生預警會及時啟動應急措施。靠近公路處,展板詳細介紹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布局,使游客對維修工程“一目了然”。 借著“一帶一路”旅游熱,今年嘉峪關關城游客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100萬人次。張曉燕坦言,進入全民旅游時代,部分游客群體對長城文化了解程度不夠,還存在攀爬、刻畫等不文明行為,她呼吁游人自覺保護這處“有生命的古建筑”。 來自湖南長沙的游客吳蓓蓓,專程帶父母與孩子冬游古絲路。她說:“以前在課本上知道有‘天下第一雄關’,親眼看到才了解古人的偉大,以前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不強,如今逐漸有了這方面的意識,對于不文明現象的曝光也更暢通,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完) |
相關閱讀:
- [ 12-12]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掛牌 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股改收官
- [ 12-03]長城多長?珠峰多高?這些屬于中國獨有的數字你知道嗎?
- [ 10-07]官方回應廣武明長城月亮門坍塌:大風導致 無人為因素
- [ 10-05]情侶長城上刻"到此一游" 被路人提醒后并未停手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