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盡管人數不少,但滿族語言文化在今天中國的日常生活里已幾乎消失。不過近來,一股對滿語、滿族文化重燃興趣的潮流,開始在中國滿族人群體中悄悄形成。 參考消息網12月12日報道 外媒稱,一股對滿語、滿族文化重燃興趣的潮流,悄悄在中國滿族人群體中形成。滿族專家認為,滿族年輕人自發學習滿語、關心滿族文化,反映出滿族身份認同的覺醒,而全球化是滿族意識強化的主因,其中互聯網起了很大作用。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2月4日報道,專家認為,滿族群體重建的社會文化現象是網民、城市人、大學生等特定群體、規模有限的社會運動,社會上沒有強烈的滿洲民族主義,更多是文化上的懷舊,是個人在全球化的社會條件下尋找身份歸屬認同的努力。 報道稱,滿族是中國第三大少數民族,統計人口1000多萬。盡管人數不少,但滿族語言文化在今天中國的日常生活里已幾乎消失。不過近來,一股對滿語、滿族文化重燃興趣的潮流,開始在中國滿族人群體中悄悄形成。 滿語逐步推廣 滿族文化升溫 遼寧的滿族青年王碩從兒子出生起就沒有對他說過一句漢語,堅持只說滿語,甚至在孩子出世前就已用滿語進行胎教。和大多數滿族人一樣,王碩小的時候并不會說滿語,對于滿族的身份認同也不強烈。但在上了大學后才突然意識到不懂本族語言的遺憾,便開始勤學滿文,后來更義務投入于推廣滿語學習的工作。 據他估計,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過去10年為4萬多人提供了滿語培訓,人數顯示逐年增加趨勢。部分學員出于基層工作或學術研究需要學習滿語,但更多學員毫無功利意圖、自發地想學滿語,年紀最小的是十來歲的初二學生。近五年出現的代際傳承新現象,讓他看到了滿語這個瀕危語言重生的希望。 從2003年起,內蒙滿族歌手宋熙東一有空就到黑龍江黑河一帶,與還說滿語的老人們一起捕魚干活兒,陪他們聊天,收集滿族勞動人民的民謠作為他創作的靈感。他說:“一提起滿族文化,很多人只想到《還珠格格》《乾隆王朝》,但滿族也就只有他們一家人當上皇帝,其他人從事各行各業,包括漁獵。” 宋熙東的父親是滿族人,但不會說滿語。他17歲時在北京的錄音室里遇到其他少數民族歌手,很羨慕他們能演唱本族語言的歌曲。不懂本族語言讓他產生強烈的文化缺失感和自卑感,他于是立志學習滿語,漸漸能用滿語為創作歌曲填詞。他也用滿語演唱《小蘋果》和Beyond的《喜歡你》等流行歌曲,希望用這種方式讓本來就喜歡這些歌曲的人接觸到滿語。 報道稱,滿族人較多居住在東北三省。近20年,東北許多高校恢復了滿語專業,滿族研究所、滿學會在各省也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地方政府也開始舉辦滿族文化節等活動,嘗試用滿族文化來彰顯當地的特性,以此增加旅游收益。這類地方政府主辦的文化活動雖然帶有商業化色彩,但舉辦的過程多少能達到挖掘和宣傳當地潛在文化資源的作用。一些滿族專家把發生在社會層面的個人民族意識覺醒和發生在地方政府層面的滿族文化推廣綜合起來看,稱這為滿族文化復興。 關心滿族課題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甄元森則認為,滿族文化升溫的現狀未必達到“文化復興”的規模,更準確說是“方興未艾”。 全球化催生身份認同重新覺醒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關凱說,越來越多滿族年輕人自發學習滿語、關心滿族文化,反映出滿族身份認同的重新覺醒。報道稱,那么進入21世紀后,為什么滿族身份意識在瀕死之際能獲得重新喚醒? 滿族專家指出,中國改革開放與“富起來”是比較明顯的因素。人不再為三餐溫飽發愁后,開始有經濟資源與時間去實現物質以外的精神追求,改革開放也把人們從視滿清文化為“四舊”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來。像王碩這樣長大后開始尋找滿族身份認同的年輕人,正是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 甄元森指出,以清代人物為素材的流行文化,帶動了社會對滿族文化的關注。上個月在承德角逐“最美格格”的24歲滿族姑娘關盛子告訴本報,看著《甄嬛傳》等電視劇,忍不住幻想自己如果是清朝的格格,那滋味會是怎樣? 關凱認為,全球化是滿族意識強化的一個主要的因素。他說:“在全球化的時代和經濟市場里,人的個性被淹沒,職業身份變得更重要,但這不能滿足人的情感生活。于是,全球化的同質化過程刺激人們有異質化的反應。人們希望回歸到更為具象、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身份認同...來彰顯自己在全球化壓力下獨特的身份認同,這在世界各地都可看到。” 同時,互聯網對滿族身份認同的重建起到很大作用。互聯網過去10年來在中國快速發展,網上出現很多滿族社區,如“滿族的天空”“東北滿族在線”等。這些網站讓散居在以漢人為主體的中國各地滿族人第一次可在線上聚群,凝聚滿族身份意識。不過,基于經費運營等原因,這類網站目前大多已關閉。 他分析說:“滿族身份認同的重建,恰恰與漢族身份認同的重建是同構的。” 滿族文化豐富中華文化 滿族文化未來有望發揚到什么程度?甄元森認為,如果能做到挖掘、識別、保存、宣傳滿族歷史文化的精華就已足夠,無須奢望恢復滿語的日常使用,或為滿族爭取特殊的民族定位。他說:“滿族文化是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在今后的歷史進程中,它就等于是大海的一滴水,或河流的一個支流,從屬并服從于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流。” 關凱認為,滿族群體重建的社會文化現象存在并會繼續,但按目前走勢來看,不可能成為大規模的社會運動,依然只會是屬于網民、城市人、大學生等特定群體,規模有限的社會運動。 他說:“社會上沒有強烈的滿洲民族主義,更多是文化上的懷舊,是個人在全球化的社會條件下尋找身份歸屬認同的努力。” |
相關閱讀:
- [ 11-21]長樂琴江村:昔日水師旗營 今日特色滿族文化村
- [ 11-27]沈陽辦民間滿語班 免費授課致力傳承滿族文化
- [ 10-30] 遼寧一高中開設滿語課 滿族文化傳承引關注
- [ 10-14]呂文博華美旗服寫真曝光 展滿族文化風情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