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2020年基本形成航道管理養護現代化體系
2016-12-06 13:52:36??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周冬 周冬 |
分享到:
|
? 中新網12月6日電 據交通部網站消息,交通部近日發布關于印發全國航道管理與養護發展綱要(2016—2020年)的通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要求加快完善航道治理體系,“十三五”時期要在航道管理與養護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航道管理養護現代化體系,總體適應水運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通知全文如下: 交通運輸部關于印發全國航道管理與養護發展綱要(2016—2020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交通運輸廳(委),長江、珠江航務管理局: 現將《全國航道管理與養護發展綱要(2016—2020年)》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認真貫徹執行。 全國航道管理與養護發展綱要 (2016—2020年) 航道是國家重要的公益性交通基礎設施。我國水運資源豐富,航道通航里程居世界首位,加強航道管理與養護是水路運輸安全暢通和國家重大戰略物資運輸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為貫徹實施好《航道法》,切實推進“四個交通”建設,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國家戰略和部署,明確今后5年航道管理與養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提高航道管理與養護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制定本綱要。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1.法制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十二五”期,各地相繼出臺了航道管理法規規章,航道法制化逐步加強。《航道法》于2015年3月1日正式實施,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審核、航道保護范圍劃定、通航建筑物建設“五同步”等重要制度為開發利用和保護航道資源、促進航道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航道網絡結構持續改善。“十二五”期末,全國內河和內河高等級航道通航里程分別達12.70萬公里和1.36萬公里,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759公里和3420公里;沿海航道養護里程達1萬余公里,20萬噸級以上進港航道達30余條。在長江干線、京杭運河、西江航運干線等航道實施了擴能升級等工程,干支直達、江海連通的內河高等級航道網絡得到進一步優化和改善。 3.管理養護水平逐步提高。“十二五”期,完成《內河通航標準》等10多項標準規范制修訂工作,建立了航道管理與養護考核等制度,開展了全國航道養護技術考核。截至2015年底,全國內河和沿海航道養護里程達10.8萬公里,其中內河航道一、二類維護里程分別達2.38萬公里和2.27萬公里,長江干線提高航道維護尺度里程累計2100余公里。 4.航道資源保護取得成效。各級航道管理部門積極貫徹落實《航道法》,進一步加強了對涉航工程建設的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審核和監管,啟動了長江干線等航道保護范圍劃定工作,配合開展了長江干線、京杭運河等航道采砂活動的管理。大力推動礙航閘壩復航,積極推進百色、龍灘等樞紐通航建筑物復建,烏江構皮灘樞紐升船機復建和富春江七里瀧礙航閘壩改建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5.科技水平不斷提高。開展長江干線數字航道建設,長江電子航道圖3.0版已在全線推廣應用,其他內河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完成“黃金水道通過能力提升”重大科技專項研究,在長河段航道整治、樞紐通航建筑物、新型整治建筑物等方面取得突破。船閘聯合調度、水上ETC、船舶過閘遠程申報等技術得到應用,提高了過閘效率和服務水平。 6.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研究進一步深化。開展了長江干線和跨省重要航道管理養護機制研究,有序開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水上綜合執法改革等。積極開展三峽樞紐通航建筑物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推動理順三峽樞紐通航建筑物管理事權與支出責任。深化了國際、國境河流航道管理體制改革研究,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礎。 “十二五”期航道管理與養護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航道事業發展不平衡,各地管理養護水平差異較大,沿海航道管理職責尚不明晰,同一流域、區域通航標準有待進一步銜接。二是部分內河航道不通不暢現象仍然存在,礙航閘壩復航工作任務艱巨,運轉有序高效的通航建筑物管理體制機制仍未形成。三是航道基層養護隊伍人才短缺斷檔問題日益突出。四是內河和沿海航道管理養護任務日趨繁重,養護資金長期不足的問題愈發顯現。 (二)形勢要求。 1.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要求加快完善航道治理體系。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航道是國家重要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是體現公共服務屬性、發揮政府職能的重要領域,“十三五”期必須要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加快《航道法》配套法規體系建設、強化行政執法和監督,進一步完善航道治理體系。 2.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部署要求加快航道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十三五”期,國家“三大戰略”和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的實施,暢通、安全、綠色、高效的現代化水運體系的建設,船舶大型化發展對深水航道需求的進一步加大,航道管理養護和安全暢通保障任務更加艱巨,必須加快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繼續推動管養手段向規范化、智能化轉變,管養模式向預防性、主動型轉變。 3.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加快提升航道公共服務能力。我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日益緊迫,沿江產業布局和產業轉移態勢凸顯,港口轉型升級、多式聯運有序推進,郵輪、游艇業快速發展,對航道公共服務的及時性、有效性、保障性提出新要求。為此,必須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品質,拓展服務內涵與方式,實現航道公共服務標準化、體系化。 4.著力推進“四個交通”建設要求加快航道與新技術應用融合。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和生態環保、節能減排等新技術迅猛發展,必須加快電子航道圖、數字航道、航標遙測遙控等新技術在航道管理與養護工作中的推廣應用,推進航道管理與養護現代化發展。 |
相關閱讀:
- [ 03-01]《航道法》實施一周年 廈門航道管理對接一流水平
- [ 10-17]福州港航道管理站研究部署創建省直文明單位迎評工作
- [ 08-29]福州港航道管理站慰問共建村莊結對幫扶留守兒童
- [ 08-15]福州港航道管理站開展違反八項規定突出問題整治活動
- [ 07-29]福州港航道管理站走進閩江航道開展志愿服務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