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3日報道本報訊,近日,渣打銀行、匯豐銀行、澳大利亞國民銀行、穆迪等境外機構陸續發布研究報告和評論文章,表示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各方認為,目前消費作為中國經濟穩定器的作用日益明顯;工業增加值持續保持穩定;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其規模已超過傳統工業且仍在不斷增長。隨著穩增長政策效應的持續顯現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將延續企穩向好態勢。
渣打銀行稱,中國穩增長政策空間依然巨大,預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將回升至6.8%。渣打銀行11月18日發布報告稱,從支撐全年經濟增速回升的動力來看,消費作為中國經濟穩定器的作用日益明顯,下半年凈出口也會對經濟增長做出正面貢獻;同時服務業增長和工業增加值都持續保持穩定;中小企業和制造業企業的生產信心明顯增強。除內生動力涌現外,官方適度調控亦是中國經濟平穩運行的有力保障。目前穩增長仍是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主題,官方政策工具十分充足,有能力繼續出臺相應支持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空間較大,能夠對經濟形成支撐。綜上所述,預計下半年中國GDP增速將回升至6.9%,全年達6.8%。
匯豐銀行指出,房地產調控不會阻礙經濟復蘇,中國GDP增速將持續回升。匯豐銀行11月23日發布報告稱,盡管中國實際GDP增速連續三個季度保持穩定,但名義GDP增速已從2015年三季度的6.0%提升至今年三季度的7.8%。近期房地產降溫措施不會阻礙經濟復蘇,在沒有實行全面貨幣緊縮措施的情況下,各地方政府采取的調控措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應是可控的,并可以由財政擴張支持的基礎設施投資的邊際增長來抵消。預測2017年中國財政赤字將達GDP的4%,高于今年的水平。降低稅費及放寬市場準入等政策持續加碼,將有助于激發中國民間投資的積極性。鑒于需求能夠更加全面地復蘇,并且供給側改革繼續推進,未來幾個季度中國GDP增速將持續回升。
澳大利亞國民銀行認為,中國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迅猛,預計全年GDP增速可達6.75%。澳大利亞國民銀行首席經濟師歐思濂11月18日稱,中國經濟當前運行情況令人滿意,預計今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速最高可達6.75%。雖然這一速度與數年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如今就算6.5%的經濟增速帶來的增量已超過以往10%的增速所帶來的增量。在不考慮未知地緣政治風險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未來幾年不會“硬著陸”。
中國第三產業發展勢頭格外迅猛,其規模已超過傳統工業且仍在不斷增長,有效對沖了第一、二產業動力的不足,并逐步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穆迪預計,2017年中國經濟將保持強勁增長。穆迪11月22日發布報告稱,近期大宗商品價格趨穩,將推動中國非金融企業實現溫和的收入增長,盈利能力得到提高,但具體影響會因行業而異。首先,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公司將受益于油價持續回升,積極的成本節約和資本支出削減措施將有助于穩定企業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并使企業能夠在2017年產生自由現金流。其次,在國內外基礎設施項目和國內住宅項目的推動下,中國建筑和工程服務公司將受益于溫和的需求增長,經營情況會明顯好轉。此外,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收入將持續增長,新產品和服務的變現能力加強。因此,預計2017年中國經濟將保持強勁增長。

資料圖片:圖為中國國內某汽車總裝廠車間。(圖片來源于網絡)
新聞分析:企業看好中國經濟未來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新聞分析:企業看好中國經濟未來
新華社記者 許晟、王希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發布調研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對未來三年企業營收持樂觀態度。“大河有水小河滿”,企業對未來的樂觀態度背后,是對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的信心。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7%,繼續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領跑”。同時,新經濟茁壯成長,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經濟增長的穩定性不斷提高,平穩的主基調下孕育著“化繭成蝶”的蛻變。
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態勢,國際機構紛紛投出“信任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0月初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在下調世界經濟預期的同時,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維持在6.6%不變;亞洲開發銀行9月底發布的報告,則上調了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預期值。
數據顯示我國工業正顯現積極信號。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6%,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10月份利潤增長9.8%,比9月份快2.1個百分點。
來自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數據更為靚麗:2016年前三季度,546家創業板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5110.72億元,同比增長32.36%;實現凈利潤618.39億元,同比增長44.3%。這546家企業中,七成屬于戰略新興產業。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均快于規模以上工業整體水平,讓人們看到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正在加快形成。
企業效益向好,是市場人士偏向樂觀的重要理由。廣汽集團數據顯示,旗下主力車型傳祺GS4在今年10月份獲得超3.5萬輛的銷量,同比增長86%,前三季度廣汽乘用車業務營收超150億元,同比增長178%。
“我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持樂觀積極態度。”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說,供給側改革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效果開始顯現,推動企業向“中國創造”邁進,包括廣汽集團在內的國產汽車產業在轉型升級后,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從全球市場數據看,也可以發現全球市場對中國經濟的認可度在提升。”獵豹移動CEO傅盛說,獵豹移動的移動端產品月度活躍用戶超過6億人次,其中八成活躍用戶來自歐美為主的海外市場。今年三季度總收入增長9.7%,海外收入增長高達28.9%。
外媒: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更樂觀
參考消息網11月21日報道
外媒稱,一年前曾有人發出嚴重警示:中國日益膨脹的企業債和經濟放緩勢頭將釀成一場經濟風暴。而現在,全球投資者對中國這個亞洲最大經濟體的前景的態度顯然更為平靜。
據路透社11月17日報道,在路透全球投資前景峰會上,全球頂尖資產管理公司和投資策略師表示,他們對中國經濟前景更加樂觀。中國經濟增速已連續三個季度穩定在6.7%的水平,銀行業壞賬也趨平。
迄今為止,日益樂觀的態度并未受到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影響。
“為什么現在看法出現重大改變,是因為我們看到增長下滑出現一些放緩跡象。實際上,有些人甚至看到經濟在穩定下來。”瑞士信貸銀行亞太地區投資總監伍澤恩表示。
不過,中國企業債達到18萬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69%。這仍是一個嚴重問題。影子信貸尤其是個令人擔憂的方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影子信貸和基于這類信貸的金融資產已迅速增至GDP的60%。規模較小的中資銀行尤其面臨風險。IMF數據顯示,一些銀行持有的影子資產規模較它們的資本緩沖規模高出三倍。
但投資者稱,中國政府仍擁有足夠多的儲備來應對,甚至可能在需要時對更多的銀行業務進行國有化。
此外,盡管政府債務和個人家庭債務還在逐漸增長,但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仍較低。而且不同于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是,中國并不依賴外國資金來償還債務。
“中國經濟中的債務規模一直在迅猛增長,這毋庸置疑,”友邦保險首席投資官馬克·科寧說,“但中國有許多有價值的資產,可以進行債轉股置換——從更長期來看,我們更加樂觀。”
皇家倫敦資產管理公司的特雷弗·格里瑟姆也對中國前景持樂觀看法。他說:“我們不認為企業債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在經濟活動不錯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在提速。”
報告稱中國經濟短期底部趨穩 GDP增速達到目標值
中新社北京11月19日電 (記者
馬海燕)19日發布的一份中國宏觀經濟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步伐緩中趨穩,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為6.7%,達到全年任務目標值。2017年GDP增速預計為6.5%。
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等機構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6—2017)19日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作了題為《穩增長與防風險雙底線的中國宏觀經濟》的報告。
報告列舉了中國經濟短期底部趨穩的五大表現:經濟增長步伐緩中趨穩,GDP增速達到全年任務目標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重回“2時代”后溫和上漲,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降幅持續收窄;工業領域生產增長緩中趨穩,企業效益指標由負轉正并持續增長;政府基金性收入增長有所改善,財政收入緩中趨穩;市場預期有所好轉,各類景氣指數有不同程度改善,政策由穩增長向防風險轉變。
報告也認為,趨穩的基礎并不牢固,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存在。2017年中國經濟仍需關注八大困境:
一是“去全球化”趨勢升溫,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不確定增強;
二是房地產依賴不減,“量價齊升”的市場表現沖垮“量升價穩”的預期目標;
三是制造業尚未走出底部調整;
四是基礎建設投資仍是穩增長的主力軍,保持整體資金來源的穩定性難度加大;
五是去產能、去杠桿面臨過剩行業信用風險加快釋放與出清機制不健全的困境;
六是資本流出壓力對國內金融市場影響或將加強;
七是民間投資大幅改善的概率較小,加大經濟下行風險;
八是信貸等資源主要聚集在國有企業。
毛振華認為,主動應對潛在危機、防范風險應是2017年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緩釋風險要和穩增長協調并進,要明確“穩增長、防風險、促改革”的邏輯順序。穩增長是緩釋風險的前提,是保就業、惠民生的底線,同時,經濟增長能夠帶來資產價值上升,在一定程度上緩釋債務風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