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落下帷幕,“剁手黨”再次刷新消費記錄,11日當天的消費金額被推高至千億級。這份巨額交易成績單的背后,離不開互聯網消費類金融產品“后援隊”的“默默支持”——不直接給錢,而是把商品“貸”給消費者。 1207.48億元!2016年“雙11”全球狂歡節交易額。這一數字在邁入“千億時代”的同時,也刷新了單日全球零售的歷史記錄。這份巨額交易成績單背后,誰在推波助瀾? 阿里巴巴集團披露的數據顯示:螞蟻金服旗下消費類信貸產品“花唄”支付占比達20%,意味著5個“剁手黨”中就有一個使用了此類產品;另一巨頭京東系京東金融旗下“白條”也公布了戰績,其用戶平均客單價(客單價是指每一個顧客平均購買商品的金額,也即平均交易金額)提升了135%。 瞄準消費把商品“貸”給你 實際上,“花唄”“白條”等是一種個人消費類信貸產品,向用戶提供一定的信用額度完成消費,它們有的打出了“這月買、下月還”,有的則采取分期支付的形式。用戶在網上購買商品時,使用該類產品,可以在一定額度內進行賒購,而后按期還款。 因而,有人將其理解為信用卡的互聯網化,是一張“看不見”的信用卡。 然而,在艾瑞咨詢高級分析師李超眼中,傳統信用卡與消費類金融產品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消費類金融產品瞄準的是消費,而傳統信用卡卻并一定。”李超分析,傳統信貸強調把額度撥給用戶,以其需求進行支配。只是默認錢最終用于消費,卻無法把控后端,即用戶最終把錢用在了哪兒。而這些新型信貸產品更強調消費,平臺實際上只是把商品“貸”給消費者,卻不是直接給錢。 這樣的產品設計,對于金融平臺來說,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風控能力;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傳統信用卡也可以完成賒購功能,為何對消費金融青眼有加呢? 數字可能會告訴答案。據“花唄”官方消息,在使用“花唄”的所有用戶中,有60%的人從來沒有使用過信用卡,且近一半用戶來自于三四線城市。同時,全國約有四分之一的90后使用過花唄。這部分年輕的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意愿旺盛,但在資金上卻有一定的困難。 “消費類金融產品,實際上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沒有服務好的群體。”李超指出,由于中國個人信用體系的不健全,傳統金融機構無法充分滿足個人消費信貸需求,覆蓋人群有限。 在國內消費需求增長的大背景下,中國信貸市場的發展卻并不均衡。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整體信貸余額約為94萬億人民幣。其中,個人消費信貸余額為19萬億,僅占整體信貸余額的兩成左右。 電商巨頭齊齊發力這一“風口” 出生在線上土壤的消費金融產品,自然嵌入了互聯網的特質——免費。 于是,在許多平臺都不難發現“零利率”信貸產品,不靠利息,平臺如何實現盈利? 李超向記者介紹,除傳統利息收入外,這些新型信貸產品更多著眼于非現金類收益。“一方面,這類金融產品可以增加用戶對平臺的依賴性,進而帶來流量紅利;另一方面,在用戶黏性增加的同時,也會增加平臺對后端商戶的吸引力,會有更多的商戶愿意落戶該平臺。” 看來,擴大用戶規模,這一互聯網產品的發展“套路”,在消費金融身上依舊適用。 而在消費金融領域,慣常的邏輯是,抓到消費場景也就找到了用戶。“消費即場景,對場景的爭奪和覆蓋是消費金融機構的立命之本。” 易觀金融中心分析師王蓬博指出。 京東金融副總裁許凌表示,需要金融與消費場景的結合。當購買行為與場景緊密結合時,這一消費閉環就會完成得非常快。在設計任何一款產品時,都要做到,融入場景。 依托自身的電商平臺,以京東、阿里為代表的電商巨頭,已經掌控住一塊巨大的消費場景。近年來,它們又將觸角不斷向外延伸,豐富場景資源。 “走向開放。”這是“花唄”及“白條”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不約而同指出的發展策略。 目前,“花唄”除了支持天貓、淘寶等網購平臺,還接入了滴滴打車、12306、線下的大型超市商場等高頻生活場景。“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不論是我們生態體系內還是我們生態體系外,都可以使用(花唄)。” 螞蟻金服副總裁、浙江網商銀行行長俞勝法表示。 同時,“白條”也加緊走出京東生態圈,啟動“白條+”戰略,接入家裝、租房、旅游、教育等多個場景,不斷推出場景化消費金融產品。 線上搶場景,線下則搶商戶。然而,相比線上的熱鬧,線下則相對安靜很多。除少數產品(如京東金融的“白條閃付”)外,目前線下類產品種類并不多見。“線上線下如何做到更好地融合,如何在線下進行滲透、把信貸服務在實體商鋪中的呈現,這些是下一步消費金融發展的契機。”李超預測道。 |
相關閱讀:
- [ 11-15]有些廈門市民“雙十一”買買買 現在忙著退退退
- [ 11-15]網購安全報告:“雙十一”期間日均騷擾電話上億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