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回國后,大多數海歸都希望能夠在一個寬廣的平臺上施展身手。所以一直以來,他們更傾向于投身一線城市。隨著深圳經濟的快速發展,“北上廣深”逐漸成為一線城市的代名詞。 但由于一線城市人才競爭日趨激烈、三線城市機會少以及二線城市經濟也在快速發展等原因,不少海歸將目光移向了二線城市…… 一線城市帶來的困惑太多 由于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工作機會多、發展空間大,不少海歸在回國后會優先考慮在這幾個城市求職,但當他們開始在一線城市生活和工作時卻遇到了不少煩惱。 朱一丹曾就讀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回國后她選擇到北京工作。“北京的交通非常擁堵,短短幾公里的路有時能堵上好幾個小時。而且秋冬季節的天氣很糟糕,經常會遭遇‘霾伏’。這些生活中的細節很容易影響到我上班時的心情。”朱一丹說道。 彭圳培(化名)曾就讀于法國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校,回國后他在北京、上海、深圳都待過,現在深圳工作。當談到為何只到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就業時,他稱這幾座城市有著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工作崗位。但當求職者都涌向這些城市,很容易出現人才飽和的情況,職場競爭也異常激烈。為了在一線城市立足,彭圳培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是也感到了來自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壓力。他說:“無論是在北京、上海,還是在深圳,我每天都得在高峰期乘坐地鐵上下班,經常被擠得無處可站,有時甚至臉都貼到地鐵門上了。并且深圳的生活成本非常高、節奏也很快,我經常因此而煩惱。同時,深圳高企的房價也正在阻礙著我們這些年輕人在這里扎根。” “疲憊”是不少在一線城市打拼的海歸的心聲。正因為此,一些海歸將目光投向了二線城市…… 寄望于二線城市前景 海歸投身于二線城市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們看好那里的發展前景。 陳志浩曾就讀于俄羅斯外交部外交學院,攻讀國際關系專業。博士畢業后,他選擇回到家鄉成都,準備創業。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樞紐城市,是西部經濟重鎮、“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我在成都長大,非常清楚這座城市的優勢所在,也非常看好它的發展前景。成都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但許多領域還有待開發,是一片藍海。”陳志浩說,“比如成都地處四川盆地,地勢低平、土壤肥沃,這為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成都有不少旅游勝地,如都江堰、九寨溝、黃龍等,這非常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并能帶動相關產業。隨著成都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網絡的覆蓋,其輻射力將日益增強。”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下,不少二線城市已經栽好了“梧桐樹”,只待“鳳凰”來——通過大手筆的招才引智政策吸引海歸前來創新創業。比如:設立留學生創業園區、項目孵化平臺等,為海歸提供資金扶持、創業指導以及完善相關的配套設施等。這也是海歸投身到二線城市的原因之一。 李志鋒曾就讀于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回國后他落戶于重慶。“在重慶創業初期,我曾參加過‘泛海揚帆——重慶大學生創業行動’、‘留學人員回渝創業支持計劃’等活動,共計獲得創業資金36萬元。這筆資金給我的創業帶來了不小的幫助。” 更適應二線城市環境 除了以上原因,海歸選擇二線城市還考慮到了其他因素。 “成都是一座宜居城市,有著適宜的氣候、優良的空氣質量以及悠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成都的生活成本較低,這是它相對于一線城市的優勢。較低的房價也讓我們這樣的年輕人比較能接受。”陳志浩說,“選擇在成都扎根,很大程度上也有工作和家庭兩方面的考慮。首先,成都是我的家鄉,北上廣深中的任何一個城市都離成都太遠了。畢竟父母都在成都,我想離家近一些;其次,在家鄉創業我的心里更有底。一來我熟悉當地的環境,二來在成都積攢下來的人脈能夠為創業提供幫助。” 一些海歸因為曾在二線城市讀大學,回國后也會選擇回到大學時期學習生活的地方,落戶于這座城市。從本科到碩士期間,李志鋒就讀于重慶大學,學習應用物理專業,后來他前往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回國后他先是在北京創業,但兩年后,他選擇搬到了重慶。“我之所以選擇到重慶創業,是因為對這里非常熟悉。雖然我不是重慶人,但我在重慶生活過很多年,這里可以說是我的第二故鄉。而且在重慶創業,成本相對較低。”李志鋒說道。 |
相關閱讀:
- [ 11-07]特寫:云南寧洱貧困村里的“海歸村長”
- [ 10-18]海歸群體成創新創業生力軍 湖南“筑巢引鳳”
- [ 10-15]海歸花費過萬報班備戰國考 成“全職國考生”
- [ 09-30]日本男足名單:本田香川領銜 海歸11將本土15人
- [ 08-29]韓國中超10名將帥送"情報" 旅歐海歸群VS張玉寧
- [ 08-27]“海歸”創業可獲政府資助 符合條件快去申報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