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過不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沒有人做過系統調查研究。國人過外國的節,倒是大有“愈演愈烈”之勢,至少有些“洋節”受到了追捧。 西方的萬圣節,竟然讓南瓜老倭瓜熱銷,何其怪哉?據北京望京便民菜市場的一位菜販說,這兩天南瓜熱賣,很多年輕人買南瓜,不少年輕的父母也來買南瓜做燈。原來,這是幼兒園老師給孩子們留的“家庭手工作業”。有的家長有意見:“教孩子學著過洋節,總覺得有點兒不妥。”也有的家長在網上說:“端午的時候怎么不見布置作業包個粽子呢,咱傳統的節日怎么反而不招待見了?” 應該讓孩子從小就過中國的傳統節日,而不是過外國的節日。“洋節”,是西方文化的載體。中國的傳統節日,同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要讓孩子們從小就對中國傳統節日有印象,有記憶,有習慣,讓孩子們做月餅、糊燈籠、包餃子不也是“手工課”嗎?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傾力教孩子們中國文化,而不是首先學習外國文化,“本”不固則“枝”難長。中國孩子的“根”是中國文化,根基不深,成材也難。 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本質不同,也是世界不同民族繁衍發展的源動力。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堅守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先生沖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國,究其內在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力量吸引,是中華民族文化強烈歸屬感的驅動。愛祖國、愛民族、愛家鄉,是情感,也是文化,是把個體與民族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文化血脈,是一個人與本民族之間剪不斷的臍帶,是一個人的終生烙印。不管你走到哪里,主觀上如何改造,民族文化的烙印是去不掉的。 對外來文化包容、寬容可以,縱容不值得提倡。從晚清開始中國就已經認識到“師夷長技以制夷”。文化的影響潛移默化,過洋節就是文化的一種“滲透”形式。這幾天,一進商場,就能看到穿著稀奇古怪服裝的銷售,據說都是萬圣節的裝扮,多少有些尷尬。學習西方,了解西方文化也要講方式講方法,不能學了西方文化丟了中國文化這個“根”,忘記了老祖宗的“本”。 在我們感嘆“年味越來越淡了”的時候,我們是否反思過自己是怎么認識和對待傳統節日的?當我們對萬圣節、圣誕節這類西方節日充滿熱情時,也該投入更多的情感去真正認識和對待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也該把傳統文化手把手遞到下一代手中,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使命。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有靈魂的民族才有未來。保護、繼承和弘揚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才能樹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這也是每一個中國人要有的自信。文化自信,要從每一個細小處開始培養,過好我們自己的“中國節”就是一種文化自信。 |
相關閱讀:
- [ 11-02]《但丁密碼》北美票房不敵《黑瘋婆子的萬圣節》
- [ 11-02]《夜行人》首爆海報 萬圣節驚現北京引關注
- [ 11-02]別用成人視角看待萬圣節的價值
- [ 11-02]把萬圣節當成文化入侵,想太多了
- [ 11-01]王力宏一家三口萬圣節敲門討糖 女兒變身“小紅帽”
- [ 11-01]高校主播大賽:萬圣節才子佳人蒙面誦讀(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