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趙楚(化名)走進位于重慶沙坪壩的“公司”時,眼前的布局讓她感到困惑,說好的招聘網絡運營崗位,卻變成了“高價培訓”。 趙楚的遭遇并非孤例。連日來,來自北京和重慶地區的近百名IT行業求職者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反映,一家總公司位于北京的招聘單位以“不符合招聘條件”為由,要求應聘者參加培訓機構的“集訓”,并向應聘者許下“集訓”結束后可獲得高薪崗位的承諾,但最終高薪崗位卻難以兌現。 不僅北京和重慶,包括西安、成都、上海和蘇州在內的全國各地,均有IT行業的求職者反映遭遇此類求職“陷阱”。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招聘企業與培訓機構、借貸平臺聯手,企業誘騙應聘者自掏腰包參與集訓,培訓機構賺取高額“集訓費”,借貸平臺以“集訓費”放貸收利息。 一出由企業、培訓機構、借貸平臺環環相扣、緊密結合的“招聘陷阱”,由此上演。 設局 招聘企業“畫大餅”誘騙應聘者參與“集訓” 故事,由一則招聘啟事而起。 數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應聘者,在接受了用人單位面試后,被以“工作能力不匹配”為由,轉手倒給了培訓機構,并被迫支付高額培訓費。 趙楚回憶,7月底,自己在招聘網站上看到,一家名為卓新智趣(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第二分公司招聘“網絡運營”崗位。 北青報記者看到,這則招聘信息顯示,“網絡運營”要求大專以上學歷,但不限專業和工作年限,僅要求“學習能力強,會使用常見軟件”。此外,在“福利待遇”上,該崗位提供五險一金、包住、周末雙休、年底雙薪、房補、飯補、交通補助和加班補助等福利,薪資為3000-5000元。 幾乎沒有門檻限制,且薪資和福利待遇俱佳,這讓趙楚毫不猶豫地投了簡歷。投遞簡歷后,趙楚很快收到了面試通知。 在面試過程中,面試官告訴她,因為她的能力還達不到任職要求,所以要參加一家培訓機構開設的為期3個月的“集訓”,并承諾集訓后將獲得當初公司招聘時那個月薪4000元以上的職位。 但趙楚拿到的《集訓協議》中注明,集訓要收取18240元費用,此外,她還需要支付與培訓機構簽署的《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里的4560元費用,共計22800元。 這筆錢,對正在找工作的趙楚來說,不是小數目。 隨后,面試官勸說趙楚稱,“考慮到她的經濟情況”,讓趙楚像其他應聘者一樣,在一家叫做“課棧網”的借貸平臺上辦理了為期兩年的分期貸款。 趙楚回憶,面試那天下午,5個多小時的時間里,面試官都在跟他們“畫大餅”,告訴他們轉正后的薪資完全不用擔心還貸款事宜。其間,公司人力資源部的員工幫她拿好了《集訓協議》和《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兩份合同,告訴她只要簽字就行,并索要了她的身份證和銀行卡號,幫她辦理了貸款。 和趙楚遭遇類似的應聘者不在少數,僅和趙楚進入同一家公司參加“集訓”的就有超過100人。與此同時,在南京、上海和北京等地,也有多名應聘者爆料稱,自己求職過程中遭遇以招聘為名、轉手被賣給高價培訓機構的“求職陷阱”。 轉手 企業入職“集訓”變培訓機構“推薦工作” 本以為參加的是招聘企業的入職集訓,但趙楚沒想到,這個許下集訓后將獲得高薪職位的企業,轉手將他們“賣”給了培訓機構做了“學員”。 此后,他們陸續獲知,即便通過了培訓,他們也未見得能夠獲得此前應允的崗位,而是會被“推薦”給事先一無所知的其他工作單位。 應聘過程中,一個細節被趙楚等人忽視了,招聘企業并未與他們簽署用工合同,而是一份《集訓協議》,以及和一家名為北京完美空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簽署的《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 《集訓協議》內容顯示,甲方為“卓新智趣(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第二分公司”,乙方為應聘者,甲方對乙方“提供集訓指導服務,其中包括職業生涯規劃、簡歷撰寫、面試技巧等內容”。 工商信息顯示,上述公司的經營范圍僅為“計算機軟件及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企業管理咨詢;銷售計算機軟件及輔助設備、電子產品(不含電子出版物)”,并未包括可以開展“集訓”等內容。 而實際上,開展“集訓”課程的并非該招聘企業,而是北京完美空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之所以將招聘企業與培訓機構混為一談,企業自己的解釋是,它們“同屬于翡翠(教育)集團”。 此外,趙楚和大多數應聘者一樣,沒有注意到這份協議中另外隱藏著“陷阱”:其中規定,參與集訓的應聘者要接受“甲方為之推薦的用人單位進行就業”,且在“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中規定,如果乙方個人3次及以上無條件放棄甲方給予推薦的面試或工作機會,甲方將視為對乙方完成工作推薦。 對此,位于北京海淀區的卓新智趣(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公司教學部的一名吳姓負責人毫不諱言:這些應聘者進入“集訓”班后,就與此前應聘的崗位沒有直接關系了,“他們就是學員,結束后會對他們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和雙向選擇的意愿,可以推薦到集團的分公司,也可以推薦到別家有合作關系的公司。”換言之,趙楚和其他應聘者以為集訓結束后就能獲得當時應聘的高薪職位,但實際上得到的僅僅是企業轉手給培訓機構后,由培訓機構提供的“工作推薦”的機會,并且有次數限制。 此外,培訓機構“推薦工作”的方式也讓趙楚不解。“集訓結束后,他們胡亂改我們的簡歷,然后在招聘網站上‘海投’,吸引別家公司招聘我們,這不是‘推薦’,是騙人?!?/p> |
相關閱讀:
- [ 08-21]求職者入職找人代體檢 中介提供“一條龍”服務
- [ 08-21]求職者入職找人代體檢 中介提供“一條龍”服務
- [ 08-09]千名求職者參加紐約亞太裔職業日 華裔青睞陸戰隊
- [ 08-08]千名求職者參加紐約亞太裔職業日 華裔青睞陸戰隊
- [ 07-20]畢業季提示:用人單位不能對求職者“一試再試”
- [ 07-07]報告指上海七成企業偏好25至44歲的求職者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