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長征》的過程,也是王樹增思想不斷升華的過程。開始他對長征的認識只是在人類的忍耐力或堅韌力的層面,而寫作過程中更令他感動的卻是中國工農紅軍所張揚的理想主義。長征中最小的一支部隊是紅25軍,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15歲,最小的紅軍9歲。小紅軍有一個非常偉大的理想,就是要擺脫當時欺壓的生活,希望中國每個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有句話叫“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應該對比一下,我們的今天和我們的前輩在精神狀態上的差距。我想這就是我們今天看《長征》的一個最重要的理由。”王樹增覺得,長征是一個解讀不完的歷史事件,從任何角度解讀都可以發現感動,而這種感動常常令讀者思索中華民族的前途,思索這個國家的前途。 王樹增的文學“長征”永遠在路上 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使王樹增養成了豁達、淡泊名利的豪爽性格。為了能專心寫作《長征》,他辭去領導職務,在書房里一待就是6年。他說自己不適合做官,這一輩他只能做兩件事,一是穿軍裝,當部隊中的一個戰斗員;二是寫作。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一度轉業任魯迅文學院辦公室主任,4年后他又重新入伍。 在談到軍人和作家兩種身份的關系時,王樹增說:“軍隊的生涯使我走遍了中國的幾乎所有的地方,這樣我跟社會的接觸、跟這塊土地的接觸十分緊密。另外,軍隊生活給我們性格上帶來了某種塑造,英雄主義、榮譽、責任、信念等,還有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精神,軍人的那種銳氣和韌力,我想對于這作來說,這些品質都是必須的。” 他的《長征》已獲幾乎全部國家級圖書大獎,包括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圖書獎·優秀裝幀設計獎、第十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等。 不忘初心,王樹增一直在路上:“回首長征,我們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英雄主義。無疑,人類歷史上所有的不敗皆源于此。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國革命才得以取得勝利。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才得以歷經苦難而生生不息。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國就有希望爭取到光明燦爛的未來。” |
相關閱讀:
- [ 10-24]讓長征精神照耀健康中國前行之路
- [ 10-24]習近平:長征勝利啟示我們
- [ 10-23]【長征精神】筑牢信念基石 扮靚筑夢征程
- [ 10-23]隆重紀念深情緬懷,習總講話催人奮進
- [ 10-23]跟著習近平走新長征路系列之二:承紅色基因 續精神族譜
- [ 10-23]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二論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講話精神
- [ 10-23]長征壯舉 永載史冊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