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抗日戰爭時期,呂仁禮在抗大留影 歷盡艱辛:貧困村民傾情相助 不久后,呂仁禮走到大通河畔,正好碰上準備去永登秦王川趕煙場的兩位土族老人,還帶著兩個孩子,他便請求說:“我是紅軍戰士,因打仗負傷,現在去找失散的部隊,大通河上有哨卡,我一個年輕人不好走,想同你們一塊渡河。”老人痛快地回答說:“行,今晚你就和我們住在一起明個兒渡河走秦王川,如果哨卡盤問的話,我就說你是我的兒子,是個啞巴。” 第二天一大早,他們一行來到大通河岸邊,當敵哨卡的士兵盤問時,呂仁禮裝作啞巴,順利地通過了大通河。走到永登縣城,見一群人在馬步芳軍隊的威脅下修筑蘭新公路,一打聽方知這些人正是紅西路軍被俘人員。呂仁禮心如刀割,但不敢停留,在北關河灘拾柴燒了些水喝,繼續隨兩位土族老人來到秦王川。 兩位老人幫呂仁禮找零活干,每天可以收一點錢,換點大餅吃。就這樣,半個多月過去了,麥收季節到了。當時這個地方的有錢人家是采取按地畝包干的辦法,規定每收一畝給多少錢并管飯吃。收麥全憑手拔。呂仁禮因為沒有干過這種活,干起來很吃力,每天也拔不了多少麥子,只能混口飯吃。 秦王川的麥子成熟規律是先南后北,拔麥子也是逐漸由南向北,他于7月份來到秦王川北部的四泉村(今永登上川鎮)。四泉村不大,總共還不到十戶人家,呂仁禮化名楊戈,給一家小地主干零活,管牲口、放羊、打場等。八月底土族老人一家回青海了,呂仁禮繼續留在四泉。在干活時他認識了本村張明公、張萬公兄弟。 張萬公是個佃戶,忠厚善良,全家三口人,有妻子、女兒。呂仁禮想,要取得群眾的信任,必須說心里話。他就向張氏兄弟說明自己是受傷的紅軍戰士,但沒有說明團長身份,并向群眾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主張。當地群眾抱著同情紅軍的心理,愛護他,保護他,給他吃好的,干活也不太辛苦,使他心情舒暢地在四泉村度過了四個月。 11月,從河南上來一批難民有二十多人,是“吃大戶”的。這些人到地主老財家要錢要糧,地主老財對他們沒有辦法,他們在四泉村住了一個多禮拜。呂仁禮這時傷情已愈,也掙了幾塊白洋,奔延安的路線也打問清楚了,他就跟領頭的人說自己也愿意跟他們去,領頭人同意了。 這些人原來準備往西走,呂仁禮向他們解釋,他們聽了呂仁禮的話,決定一起往回走。在秦王川地區轉了三四個月。這伙人經常轉移駐地,一般都是選擇偏僻的小村子,他們中間年紀相仿的互相稱兄道弟拜把子,每次外出時,讓老小留下,其余眾人隨領頭人,手持自己制作的假公函,去大戶人家要錢要糧,遇到小集鎮就把當天要到的糧食倒賣,回來大家共同分用。呂仁禮因是隨行的,不分一錢一糧,只是拿個打狗棍子沿途擋狗討點吃的。 呂仁禮就這樣一路走下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二兵團九師副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十五師師長,蘭州軍區黨委委員。 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章榮譽。 上學時,我們常說,胸前的紅領巾是用戰士的鮮血染成的,正是有了他們才有這長征精神。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的精神;是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精神;是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精神;是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的精神。 長征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典范。縱觀整個長征的過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每一個戰略方向的改變,每一項戰略任務的確定,每一次戰斗勝利的取得,都無不體現出中國紅軍將士“大無畏”,不怕艱難困苦,永久堅持的精神。新時代下譜寫長征路上新篇章,而紅軍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一路前進! |
相關閱讀:
- [ 10-14]周炳耀事跡在網絡引起強烈反響
- [ 10-13]長征中年過半百的老紅軍都有誰?
- [ 10-13]黃衛東:“以父之名”行善舉 行善如盡孝
- [ 09-30]重走隴東長征路 追尋歷史的雪泥鴻爪
- [ 09-28]【網絡媒體走轉改】“洛川模式”精準扶貧 貧困山區變經濟增長帶
- [ 09-26]【網絡媒體走轉改】“長征路上奔小康”主題采訪活動開啟河南時間
- [ 09-25]【網絡媒體“走轉改”】“長征路上奔小康”大型主題采訪寧夏站啟動
- [ 09-23]網媒探鳳凰嘴渡口 全州紅色旅游迸發“洪荒之力”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