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姍姍走來,秋日的陽光俯瞰著大地,一段段長征故事在新時代下譜寫著壯美的篇章。回顧長征路上,講述呂仁禮少將與甘肅的長征故事。 資料圖:1961年,呂仁禮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宰牦牛救200人 呂仁禮出生于安徽省六安縣,1930年7月,14歲的呂仁禮與幾個小伙伴為了解決“肚子”問題參加了紅軍,在紅30軍11師33團1營1連當了通信員,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紅小鬼”,兩年后當上了排長。后來被33團團長程世才看中,當了團部的通信班長,還到李先念的30軍當警衛班長。1933年下半年,在紅四方面軍的紅軍大學學習了半年后,在33軍99師297團1營1連當了政治指導員,1934年底,被提升為該團3營營長。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后,由于張國燾鬧分裂,紅四方面軍的指戰員不得不穿越草地向南行進。開始,呂仁禮所在的營有近300人,由于生活補給十分困難,吃飯、穿衣都成問題,饑餓、寒冷、疾病時時威脅著紅軍官兵的生命,加上開小差的,等二過草地與紅二方面軍會師時,全營只剩下200人。當時,他們的會師地點在川西的上包座,大家餓慌了,紅二方面軍給他們每個營送了一頭牦牛,第一頓大家實在無法控制,一頓吃了一大半,想到后面的日子,每個人都咬著牙關,每頓只吃一點點。就這樣,一直吃了兩天多,最后,把所有的剩骨頭都熬成湯,吃喝得干干凈凈,就這樣一頭牦牛救了200人的性命。 高臺戰役劫后余生 七十多年前發生在河西走廊上的那場戰爭,在黨史軍史上留下了極其悲壯的一頁。其中紅五軍在高臺覆滅,早已成為歷史,然而高臺3000多名英烈用鮮血和生命鑄成的歷史豐碑,卻永世屹立在人們的記憶里。 1936年底,21800多名西路軍經過大小數十次激烈戰斗,放棄了在甘肅永昌、山丹建立根據地的戰略設想,以五軍為前鋒,繼續向西進發。1937年1月1日凌晨4時許,五軍軍長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率三十九團、四十五團、騎兵團(轄三個連)、特務團(轄三個連)2800人,一舉攻占高臺縣城。守敵1400余人全部投降,800多民團中不愿回家的300多人被紅軍收編,組建為抗日義勇軍。 正當高臺人民在歡慶翻身解放的日子里,馬家軍之馬彪、馬祿、韓起功等率四個騎、步旅又三個團及民團二萬余人,于1月12日包圍了高臺縣城。敵人另以兵力切斷了五軍與臨澤紅軍的聯系,并以一部兵力鉗制倪家營子地區的紅軍主力。這次將要開始的血戰,是西路軍挺進河西走廊與馬家軍進行的第二次決戰。高臺城墻是個大土圍子,上部較窄,僅能并排行走兩個人。城墻只有單人射孔,很難組織火力,且不易隱蔽。因連日作戰,守城紅軍的人力和彈藥均遭到很大消耗,形勢越來越嚴重。如果死守下去,可能全軍覆沒。軍長董振堂深知處境的險惡,便命令騎兵團團長呂仁禮:“你們立即在北城墻挖一個大洞,準備突圍,和臨澤部隊會合,伺機破敵!”城北是荒原草地,離北山不遠,敵人力量比較薄弱,完全可以突圍出去,保存有生力量,防止敵人各個攻破。呂仁禮理解董振堂的意圖,便帶領一個連在城北大佛寺后面的城墻下挖了一個寬三米、高二米的大洞只等軍長下令突圍。 這天凌晨4時,正當董振堂組織部隊突圍的時候,政委黃超派通信員從臨澤給高臺的董振堂送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高臺是打通國際路線的重要據點,總部命令堅守;如高臺失守,當以黨紀軍紀論處!董振堂看罷黃超的來信,命令:“堅決守住高臺!人在高臺在,誓與高臺共存亡!”他的語氣沉重,嚴肅而又堅定。18日,敵人把西關外民宅院落的墻壁打通了,紅軍將士冒死抵抗,堅守陣地。19日上午,戰況更加危機。董振堂對身邊的50多名干部戰士莊嚴地說:“共產黨員們,干部們!敵人上來了,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我們要血戰到底!”20日清晨,敵人傾其全力再次沖上城墻。守城的戰士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用最后的手榴彈和石頭瓦片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拼斗和廝殺。正在緊張搏斗的時刻,原收編的300多名民團嘩變,打開了城門,敵人像惡狼一樣沖進了城內。在最后激戰中,董振堂犧牲。 高臺淪陷了!高臺在戰火的燃燒中顫抖! 在危急時刻,總部曾命令騎兵師增援,但途中被敵包圍,幾乎全部覆滅。當時任紅五軍騎兵團團長的呂仁禮頭部負了重傷,不省人事,被敵人俘虜。被敵俘虜的同志有100多人,分別被敵人關押在兩個小學里,后來又被敵人押送青海。 在押送青海的過程中,他一直尋找脫離虎口的機會,趁放哨敵兵打盹時,跑了出來,先是遇到了一位漢族老媽媽,給了他糧食和衣服,并且叮嚀他要走山路,遇到人就裝啞巴。呂仁禮含淚告別了這位可敬的老媽媽,踏上了艱難的東歸路。 白天,呂仁禮沿著山路行走,晚上,隨便找個草堆藏身,這樣走了七天后,來到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山村,受到一位老喇嘛的細心照顧后,依依不舍告別了這位好人繼續前進。 第三次遇到的是一對土族夫婦,在這兩位好心人的照顧下,扮成他們的啞巴兒子才混過敵人的關卡。 |
相關閱讀:
- [ 10-14]周炳耀事跡在網絡引起強烈反響
- [ 10-13]長征中年過半百的老紅軍都有誰?
- [ 10-13]黃衛東:“以父之名”行善舉 行善如盡孝
- [ 09-30]重走隴東長征路 追尋歷史的雪泥鴻爪
- [ 09-28]【網絡媒體走轉改】“洛川模式”精準扶貧 貧困山區變經濟增長帶
- [ 09-26]【網絡媒體走轉改】“長征路上奔小康”主題采訪活動開啟河南時間
- [ 09-25]【網絡媒體“走轉改”】“長征路上奔小康”大型主題采訪寧夏站啟動
- [ 09-23]網媒探鳳凰嘴渡口 全州紅色旅游迸發“洪荒之力”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