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 題:人類歷史坐標中的亮麗風景——走向世界的長征 新華社記者朱鴻亮 82年前的10月,瀕臨絕境的紅軍隊伍從于都河畔出發,在重兵追堵下跨越千山萬水、戰勝艱難險阻……最后,走到陜北,走向新生,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這段征程的結束,迄今已整整80年。然而,這段扭轉乾坤的征程,卻以其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豐富內涵為世人所銘記,成為人類歷史坐標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中國革命的名片 1936年夏天,法國傳教士薄復禮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他曾經與之共處18個月的中國紅軍:“他們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天天不分晝夜地行走……但這些身著破衣、草鞋的年輕戰士還常常圍繞著人的精神等哲學命題討論……” 憑借一張法文地圖,薄復禮幫助蕭克的紅六軍團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成功會合,參加了紅二方面軍的部分長征。與紅軍的偶然相遇,使得這位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傳播西方教義的中年人成為第一個向世界傳播中國長征的外國人。 同一年,年輕的美國記者斯諾帶著由劉少奇簽署的介紹信、兩臺照相機和24個膠卷走進陜北,寫出了《紅星照耀中國》。他這樣向讀者介紹自己的新書:“讀者可以略微窺知使他們成為不可征服的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欲望,那種熱情——凡是這些,斷不是一個作家所能創造出來的。這些是人類歷史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 斯諾認為,與紅軍長征相比,公元前2世紀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進軍,不過是一次“輕松的假日遠行”。 對于當時世界各國的外交官和政治觀察家而言,長征就和毛澤東一樣,是中國革命傳奇的一張名片。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被翻譯成俄、德、法、意、西、葡、日、荷、蒙古、瑞典、印地、哈薩克、希伯來、塞爾維亞等多種文字,風靡全球。 美國歷史學家里奧·胡柏曼說:“長征是《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高潮,我們一直在反復閱讀斯諾的有關記述。”80年過去了,此書依然是了解現代中國和中國革命的必讀書。 斯諾本人也因報道長征而3次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接見。他將長征譽為“震驚世界的行軍”,并預言“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征的全部史詩”。 |
相關閱讀:
- [ 10-07]山河銘記長征魂:在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路上繼續前進
- [ 10-06]假期帶孩子來場“郵展之旅” 展覽持續到10月10日
- [ 10-05]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全面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 [ 10-05]革命情誼山高水長——憶紅軍長征之團結互助精神
- [ 10-05]不懂長征,就不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 10-05]不忘初心紅色追尋 激情廣場上演“長征”大合唱
- [ 10-04]社會各界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長征主題展覽見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