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團的“十八般武藝” 重走長征路,是追尋之旅,更是新聞富礦。紅軍用過的裝備、當地百姓譜寫的歌曲、山村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背后都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作為“長征路上奔小康”大型主題采訪甘肅站的一員,一周的行程,不僅給自己上了堂歷史課,也見證了采訪團一路的敬業和“全能”。 采訪團中,有的記者已經年過半百,而最小的才20歲出頭。此次走過隴東8個縣區,除了采訪和休息,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在爬山路,不過沒有一個人掉隊,始終保持著高產的工作狀態。 因為參加采訪的都是網絡媒體,隨時隨地報道成了常態,白天發微博、推微信,晚上撰寫PC端稿件,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就是一個小小的編輯部。 走進基層,就要善于從細節中挖掘生動的故事。于是,除了既定的采訪安排,不少人主動走街串巷跟老鄉交流,獲取第一手采訪資料。“過去,我們村種小麥,經濟效益低,現在,改種百合、玉米和洋芋,政府還補貼種子。我又用精準扶貧貸款買了幾十頭羊,估計再過一兩年就能拿到收益。”村民一邊說,記者一邊算,一來二去,一本“脫貧賬單”就此出爐了。 采訪設備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記者手機、單反相機、電腦齊上陣,提供最新鮮及時的報道;有的記者攜帶了無人機和VR相機,用航拍和全景視角為讀者呈現身臨其境的體驗。 工作之余,采訪團成員也給人帶來頗多驚喜。一位采訪團成員始終身著紅軍戎裝,在長征紀念館、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在八路軍駐蘭辦事處,似乎把人帶回那段硝煙歲月。 而在1934由劉志丹、習仲勛等中共早期領導人建立的南梁列寧紅軍學校,采訪團到達的時候,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正在上英語課。學校的教學條件雖然不錯,卻沒有外教,孩子們很難學習到地道的口音。隨團采訪的美籍專家曾在中國當過兩年英語老師,“挺身而出”和孩子們進行交流。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鐘,但從學生興奮的笑臉上能看出,他們有了一次難忘的體驗。 更有一位記者利用采訪的閑暇時間,手繪了在甘肅走過的路線,收獲了一份屬于自己的“長征地圖”。 如今,漫長又短暫的行程雖已結束,但對采訪團成員來說,追尋長征精神,關注老區發展,不會走到終點。(文/千龍網記者 馬文娟) |
相關閱讀:
- [ 09-29]洋記者眼中的紅軍長征和新長征
- [ 09-29]【中外學者話長征】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
- [ 09-27]《長征大會師》發主題曲 歡欣鼓舞感染力十足
- [ 09-27]用長征精神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 [ 09-27]長征勝利與黨的建設歷史經驗
- [ 09-26]習近平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長征主題展覽
- [ 09-26]讀懂長征的精神力量(人民論壇)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