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田兆運、蔡琳琳、祁登峰)隨著天宮二號順利升空,測控通信指揮部指揮長、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天宮一號同神舟九號、神舟十號交會對接任務相比,此次任務測控通信系統面臨著更多的難點與挑戰。 “這次任務具有任務周期更長、在軌試驗更多、技術要求更高的特點。”李劍說,特別是在關鍵飛控技術上,面臨5大全新挑戰。 ——中長期定軌預報精度要求高。天宮二號交會對接軌道比天宮一號高出幾十公里,需要在飛船發射前20余天實施軌道維持,同時兼顧調相、圓化和軌道高度控制,對長時間軌道預報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對接軌道遠導控制策略設計與驗證復雜。為適應空間站交會對接任務中目標飛行器不進行調相的控制需求,神舟十一號飛船需具備在初始相位差、入軌遠地點高度的一定范圍內進行交會對接的能力。北京飛控中心需重新設計遠導控制策略,并對應急控制策略進行相應調整。 ——短弧段快速測定軌精度要求高。神舟十一號遠距離導引第5次控制與自主導引段第一脈沖控制的時間間隔僅為2圈,定軌時間僅1圈,對短弧段定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返回前快速軌道控制要求高。為驗證飛船快速軌道控制能力,飛船返回前的軌道維持采用一圈內兩次變軌的控制模式。 ——伴星飛越觀測及駐留軌道控制復雜。在組合體運行階段,中心要控制伴星實現飛越觀測組合體等試驗;同時還要實現駐留點捕獲、駐留點保持、駐留點轉移等復雜類型控制,駐留及飛越軌道精度要求高。 李劍說,此次任務還面臨很多潛在風險:航天員在軌飛行長達30余天,要求地面飛控人員長時間值守,飛控軟硬件系統高強度不間斷工作,地面測控網全時段連續跟蹤,對測控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各類應急情況下系統綜合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飛船太陽帆板任意偏置角跟蹤太陽功能驗證、人機協同在軌維修、伴星釋放及飛越探測等嶄新的在軌試驗對軌道控制精度、系統間協同配合、地面監視判斷要求都很高。 “挑戰雖大,風險雖多,但我們從完善方案預案到關鍵技術攻關,從組織聯調演練到強化崗位訓練,均已做好準備。”李劍說。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