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以精準扶貧戰略思想引領河北脫貧攻堅戰
2016-09-13 16:40:24??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二、堅持精準發力,破解扶貧開發的主要矛盾和難題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當前,我國扶貧開發的主要矛盾已經由大面積減少貧困人口轉移到“啃硬骨頭”、消除“最難扶的貧困”上來,面臨減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脫貧易返貧等突出問題。隨著扶貧開發進入到關鍵的沖刺階段,越來越側重由大規模面上推進轉變為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精準推進,越來越側重對每個貧困人口的幫助和扶持,開發方式也應及時轉變為“精準滴灌”。 河北省從實際出發,針對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精準識別、精準投入和精準收益機制,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落到實處。一是“準星鎖定”——建立精準識別動態管理機制,建立包括農戶申報、調查核實、民主評議、公開公示、信息錄入在內的識別流程,推進省、市、縣、鄉、村五級扶貧信息縱向互通,定期開展全面核查,實現貧困人口“動態管理、進退有序”,著重解決扶貧對象“瞄不準”問題。二是“項目自選”——建立精準投入機制,將扶貧項目審批權下放到縣,將扶貧項目選擇權直接交給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讓各種惠民政策、項目和工程最大限度地向貧困人口傾斜,著重解決扶貧項目“不對路”問題。三是“多股分紅”——建立精準受益機制,探索形成以股份合作為基礎的權益增收機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土地入股、宅基地入股、勞務入股”等多種模式,將貧困戶增收與產業經營緊密相連,著重解決扶貧開發中真貧特貧難受益問題。河北的實踐經驗證明,精準扶貧的核心要義是精準化,即實現扶貧的全過程精準和策略精準。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依靠傳統粗放式扶貧無法解決,必須針對突出矛盾和問題,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一系列扶貧開發中的本質問題,推動扶貧理論創新,切實轉變扶貧方式,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形成一整套破解難題的方案。 三、堅持內外結合、共同發力,建立健全扶貧開發動力機制 扶貧開發只有內外結合、共同發力,才能標本兼治、斬斷“窮根”。一方面,貧困地區地處偏遠、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稟賦較差,必須彌補發展短板,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力度,使其能夠享有與一般地區平等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目前一些貧困地區仍存在“等、靠、要”思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扶貧開發的有效推進,必須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主觀能動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 河北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貧困戶參與”的長效動力機制,以培育壯大貧困地區產業、全面提升貧困人口素質、大力開展技術推廣為重點,切實增強了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一是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大力培育特色增收產業,形成貧困地區縣有龍頭企業、鄉有特色產業、村有合作組織、戶有增收項目的扶貧開發新格局,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顯著提升。二是加大貧困地區人力資本投資開發力度,開展山區教育扶貧工程,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建設縣鄉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引導用人企業在貧困地區建立勞務培訓基地,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增強創業就業能力。三是堅持科技引領、綠山富民,通過科技人員到村入戶現場指導示范、舉辦培訓班等形式,讓貧困戶學到致富本領,涌現了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等一批科技扶貧先進模范,探索出科技開發荒山等“綠山富民”模式。河北的實踐經驗證明,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必須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促進內外生動力有機結合,通過發展生產、提升科教水平等方式,合理利用貧困地區現有資源和條件,進行開發性生產建設,促使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逐步走上自我提升、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徹底擺脫“貧困陷阱”。 四、堅持統籌協調的系統思維,協調推進扶貧開發 “人心齊、泰山移”,脫貧致富不僅僅是貧困地區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國脫貧攻堅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扶貧開發的內容更加全面,涉及產業、生態、社會保障、基礎設施、教育等方方面面,需要不同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協調推進。同時,扶貧投入更大,不僅需要大幅增加財政投入,更需要金融資金和社會投入的大力支持,以此確保扶貧開發投資需求。 河北省在扶貧開發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和社會參與的共同作用,實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完善干部聯系點制度,建立民營企業幫扶貧困縣、京津對口幫扶等機制,廣泛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扶貧志愿者等方方面面力量扶貧幫困,形成了扶貧攻堅強大合力。僅2015年,河北共選派7853個工作隊、2.3萬干部駐村幫扶,1萬余家民營企業與4.6萬多戶貧困戶結對幫扶,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款捐物價值超億元。河北的實踐經驗證明,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必須體現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建立起以國家政策支持為導向、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積極參與為支撐、社會各界幫扶為依托的大扶貧開發格局,集中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貧困地區流動,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