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十二樣板”系列報道今起推出
2016-08-03 16:57:17??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牽住資本這個“牛鼻子” “管好資本、放活經營,是新一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核心所在,是‘牛鼻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點明了改革的方向。 圍繞上海實際,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國資委負責資本監管、國資流動平臺負責資本運作、企業集團負責日常經營”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正如上海市市長楊雄所言,國資監管改革是關鍵,要敢于“開閘放水”、“放虎歸山”。 對于管好資本布局,上海國資委通過加強戰略和目標管控,在產業布局上聚焦價值鏈高端,提高國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的集中度。在空間布局上,走出去服務“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 為國資流通搭建平臺,上海2015年建立起國際集團、國盛集團兩家企業,充當部分國有股權的持股主體、國資運營的執行主體、部分一般性競爭領域國資退出的主要通道。 為理順國資監管體制,2016年上半年對金融企業國資實行統一監管,探索“實體經濟(產業)+虛擬經濟(金融)+技術經濟(互聯網)”新模式,實現產融結合。 在風險防范方面,主要是通過構建“經濟運行監測、風險預警跟蹤、科學評估評價、事中事后監管”為一體的監管體系,通過加強章程管理,加強清單管理,加強協同管理等,維護資本安全。 還原企業市場主體地位 從管資產向管資本邁進過程中,唯有“管多、管少、不管”并舉方可更好體現出資人角色。而之所以把過去越位、錯位的歸位,則是為了讓企業更加適應和引領市場。 因此,為促進國有企業成為獨立市場主體,上海國資委在建立激發企業內在動力活力的考核、激勵和評價機制等方面,大做文章。 針對國有企業的創新研發投入不足等問題,上海建立起一套以創新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如對研發投入、創新轉型、跨國經營等費用視同于考核利潤,對尚未實現回報的境外投資在考核中予以單列。 此外,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投入機制,每年安排不低于30%的國資收益資金,重點支持主動承接國家或部市級重大專項的企業,帶動企業加大創新投入。 為激發企業人才創新活力,設置首席工程師、技術總監等專業崗位,匹配相應的薪酬分配制度,形成技術性創新人才實現價值的新通道。在薪酬激勵方面,實行“激勵基金+個人購股”計劃,企業用于激勵股權總額可達實收資本的10%。 當然,創新需要不斷試錯。為建立寬容寬松的企業創新氛圍,上海市人大通過《關于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明確改革創新項目因客觀因素未實現預期目標,在考核評價和經濟責任審計時不作負面評價。其中,上汽集團等將容錯機制寫入公司章程,從企業層面落實營造支持改革、鼓勵創新的氛圍環境。 |
相關閱讀:
- [ 08-03]福建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
- [ 08-03]傳際華與一重合并國企改革概念股大漲
- [ 08-03]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 [ 08-03]閩出臺推進供給側改革總體方案|省政府部署落實供給側改革任務
- [ 08-03]福建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