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只有高中文化的農民工,成長為完成技術革新、技術攻關60多項的全國勞模,跨度有多大?85后安徽小伙胡振球用行動證明,7年時間就可以做到。
胡振球目前是上海神舟汽車節能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車間主任。9年前,他懷著進入大城市、找份好工作的夢想,從安徽來到上海打拼。經過艱苦奮斗,年紀輕輕的他從最初的普工晉升為技師,先后獲得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勞動模范、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并于2016年當選為上海市閔行區總工會兼職副主席。
只想當個好工人

胡振球在車間工作 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從小家境并不富裕的胡振球,為了減輕家里負擔,讀完高中便開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2007年,結婚后的胡振球決定帶著妻子來上海找份穩定的工作,踏踏實實的學點本事。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技術,胡振球找工作處處碰壁,差一點就回老家了。
后來,上海市閔行區梅隴鎮的民營企業神舟汽車公司張開懷抱接納了他。剛進單位,他暗下決心“做工人就要做個好工人”。當時他對“好”的定義是:踏踏實實干活,不偷懶不懈怠。然而所在企業屬于科技環保領域里的新生代力量,員工的學歷從高中到博士跨度很大。剛進車間,學歷和技術均不占優勢的胡振球根本上不了手,甚至連最基本的圖紙都看不懂。
胡振球暗下決心,要用最快的速度掌握不同工種的技術要領。于是,他翻遍公司圖書角里所有的專業書籍,利用空余時間纏著師傅講圖紙,一遍教不會就兩遍、三遍,直到弄懂為止。為了能專心學習,他干脆搬到職工集體宿舍里,經常看書熬到深夜,把自己認為有用的技術知識點抄寫在本子上。
胡振球整日與冰冷的機器零件相伴,總是喜歡琢磨它們身上的特點,就算有時因為這些“鐵疙瘩”而受傷,胡振球還是覺得自己離不開它們。在一次,剪鈑金操作中連電了,胡振球的手被剪了差不多5厘米,兩邊切開一個三角口。妻子路小甜回憶說,看到這種情況肯定會心疼,但作為外地人想在大城市扎根,肯定要付出更多。
漸漸地,胡振球把這些日積月累下來的筆記轉化成了渾身的本領。從鈑金工到鉗工、車工、打磨工,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胡振球便掌握了車間幾乎所有工種的基本操作技巧。
初嘗創新的甜頭

胡振球在車間工作 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企業自主研發的產品進入生產階段后,大伙兒天天加班,生產效率卻始終提不上去。胡振球大膽提議能不能開個模具進行“整車預裝工裝”。可操作時卻又遇到了難題,模具中的關鍵環節舉升油缸部位始終無法做到上下部件的匹配。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反復琢磨,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進行了很多次嘗試,最終找到了把上下部件的位置都進行固定的辦法,徹底解決了困擾他的問題。
模具投入使用后,每臺車的工時從原來的3天減少到1天,使整車裝配合格率達98%以上,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減輕了勞動強度,平均一年可為企業節約成本560多萬元。
胡振球發明的純吸式道路清掃車是神舟汽車公司自主研發的拳頭產品。有一年,遼寧盤錦市來企業訂了三臺清掃車試用,車運過去得到的反饋卻說不好用,要求退貨。這是從來都沒遇到過的事,企業便派他去一探究竟。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現場,發現問題的確存在,可一連三天,任他苦思冥想都沒有絲毫進展,而對方說,如果再找不到問題就要退貨。
情急之下的第四天,他干脆跟著車一路前行,車在前面開,他就跟在車后吃著汽車掀起的灰土細細察看。就在這時,他腦中靈光一現,原來清掃車前后兩排吸塵孔是平行的,吸口不在中心位置,才導致了吸不干凈。如果把兩排清掃孔錯開,再把副吸的角度傾斜,內部加裝導流板,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此時的他興奮不已,立刻就同當地的工人通力合作,攻堅克難,一舉破解了難題。不僅避免了一次產品退貨,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立足崗位創新的勇氣和自信。
這項在“火線”創新改革的新工藝,他把它命名為“傾斜復吸式”清掃裝置,極大地提升了路面清潔及物料回收的效果和效率,具有掃路不揚塵的優勢和減少霧霾的特點。同時,實踐也逼出了新思路,按照市場需要,搞創新改革,是一條全新的創造之路。目前,公司開發的幾種新型節能純吸式車型,都是按照碼頭、鋼廠、水泥廠、高速公路、市政環衛等市場的需求所開發,相信按照這條路走下去,定能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未覺已成工匠型人才

胡振球(右)和工友在車間討論工作 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在胡振球所在的公司剛進入科技轉型初期,很多職工因為看不到希望而紛紛辭職離開,可胡振球最終卻還是選擇留下來埋頭苦干。而讓胡振球堅持留下來的,就是最初“做個好工人”的淳樸想法。
“當個好工人,成就工匠夢”的信念,使胡振球的發明成果逐漸從最初的小改小革,變成各類專利和效益。幾年來,他獲得的榮譽證書可以堆成一米多高,共完成技術革新50多項、技術攻關10多項、發明等各種專利14項,為企業創造直接效益2500多萬元。2012年,在上海市閔行區總工會的幫助和支持下,他參加了第七屆國際發明展覽會,他的清掃車吸塵口避讓裝置發明專利榮獲“金獎”。2013年,他被評為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
公司成功轉型后,生產訂單開始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工人們高負荷的生產壓力,大家經常加班至深夜,胡振球最長一次加班連續在車間工作了72小時沒回家。
2015年獲得全國勞模稱號以后,增強了胡振球立足崗位創新的熱情和信心。在研發純吸式道路吸塵車的基礎上,他又首創了卸料抑塵裝置技術,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卸料抑塵理念,并用簡便的結構實現了這種理念,實踐表明,此裝置有效地解決了專用清掃車倒灰揚塵的問題,浮塵揚起量減少90%以上。徹底解決了二次揚塵問題,并取得國家發明專利。
此外,在產品技改方面,他認為在“互聯網+”的時代,一個創新的產品,硬件好,軟件也必須過硬。于是,在他和團隊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將環衛專用車的推廣與智能化管理模式的打造相結合,運用質量監控系統,讓智慧環衛的理念在現實中得到廣泛運用。車輛在使用過程中不只是吸凈率高,沒有二次揚塵,而且在油耗管理、駕駛員管理、車輛運營管理等手段上進行了提升,幫助客戶達成了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不僅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也給環衛行業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勤奮善思,發明創造,追求進步,成為新時代勞模身上的閃光特質。他們所展現的風采是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是為社會創造無限的可能,是用自己勞動的雙手改變命運,改變生活。胡振球身上閃耀著這樣的光芒,但他本人對這些似乎并沒有察覺。
胡振球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現在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大國工匠”,帶著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工作,在專業領域永不止步,把普通產品做到極致,推陳出新,追求完美,使自己真正成為專注于細節、專注于創新、專注于品質,并創造高效勞動價值的“工匠”型人才,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奇跡和智慧。
公司掀起“胡振球效應”

胡振球(右)在和工友車間工作 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獲得全國勞模后,胡振球成了工友們心中的大發明家、大工匠、大英雄,公司掀起了一股創新熱潮,更多地胡振球像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廠里技術創新氛圍越來越濃。
“以前也沒遇到過勞模,遇到胡振球之后,才認識到像我們這樣的勞動工人也可以靠自己的雙手,靠自己的努力和打拼,在上海闖出一片天。”工友王金棟說。
為了持續創新,他所在的神舟汽車公司今年又設立了“工匠基金”,為培育創新人才提供資金保障。胡振球認為,隨著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應用普及,社會生產已逐漸由手工時代轉化為科技含量更高的時代。在企業里,工匠精神應提升為團隊人員分工協作的優勢組合,個人的成功創新只是一個方面,而團隊的整體持續創新才能代表真正的工匠精神。
如今胡振球是單位技改組的帶頭人,并成立了專門的創新工作室。在這個“勞模創新工作室”里,涌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創新能手,在他所帶領的班組內,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產品創新案例。
雖然從一線普通職工變為管理一百多人的車間副主任,可胡振球依然把所有精力放在一線生產上,“要做就做個好工人”的目標從未動搖過,還是堅持“創新是企業活力所在”的理念,仍然心系生產,走革新創造之路,力爭在生產實踐中通過革新創造提升效率、提高質量。
正如閔行區總工會俞莉紅所說,如果整個社會都是這樣一種創新氛圍,如果所有年輕人都可以鍛造一顆工匠心,社會上的浮躁就可以克服,各行業工藝技術就可以得到傳承和發揚,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就不是夢。(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
從一名只有高中文化的農民工,成長為完成技術革新、技術攻關60多項的全國勞模,跨度有多大?85后安徽小伙胡振球用行動證明,7年時間就可以做到。
胡振球目前是上海神舟汽車節能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車間主任。9年前,他懷著進入大城市、找份好工作的夢想,從安徽來到上海打拼。經過艱苦奮斗,年紀輕輕的他從最初的普工晉升為技師,先后獲得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勞動模范、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并于2016年當選為上海市閔行區總工會兼職副主席。
只想當個好工人

胡振球在車間工作 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從小家境并不富裕的胡振球,為了減輕家里負擔,讀完高中便開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2007年,結婚后的胡振球決定帶著妻子來上海找份穩定的工作,踏踏實實的學點本事。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技術,胡振球找工作處處碰壁,差一點就回老家了。
后來,上海市閔行區梅隴鎮的民營企業神舟汽車公司張開懷抱接納了他。剛進單位,他暗下決心“做工人就要做個好工人”。當時他對“好”的定義是:踏踏實實干活,不偷懶不懈怠。然而所在企業屬于科技環保領域里的新生代力量,員工的學歷從高中到博士跨度很大。剛進車間,學歷和技術均不占優勢的胡振球根本上不了手,甚至連最基本的圖紙都看不懂。
胡振球暗下決心,要用最快的速度掌握不同工種的技術要領。于是,他翻遍公司圖書角里所有的專業書籍,利用空余時間纏著師傅講圖紙,一遍教不會就兩遍、三遍,直到弄懂為止。為了能專心學習,他干脆搬到職工集體宿舍里,經常看書熬到深夜,把自己認為有用的技術知識點抄寫在本子上。
胡振球整日與冰冷的機器零件相伴,總是喜歡琢磨它們身上的特點,就算有時因為這些“鐵疙瘩”而受傷,胡振球還是覺得自己離不開它們。在一次,剪鈑金操作中連電了,胡振球的手被剪了差不多5厘米,兩邊切開一個三角口。妻子路小甜回憶說,看到這種情況肯定會心疼,但作為外地人想在大城市扎根,肯定要付出更多。
漸漸地,胡振球把這些日積月累下來的筆記轉化成了渾身的本領。從鈑金工到鉗工、車工、打磨工,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胡振球便掌握了車間幾乎所有工種的基本操作技巧。
初嘗創新的甜頭

胡振球在車間工作 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企業自主研發的產品進入生產階段后,大伙兒天天加班,生產效率卻始終提不上去。胡振球大膽提議能不能開個模具進行“整車預裝工裝”。可操作時卻又遇到了難題,模具中的關鍵環節舉升油缸部位始終無法做到上下部件的匹配。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反復琢磨,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進行了很多次嘗試,最終找到了把上下部件的位置都進行固定的辦法,徹底解決了困擾他的問題。
模具投入使用后,每臺車的工時從原來的3天減少到1天,使整車裝配合格率達98%以上,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減輕了勞動強度,平均一年可為企業節約成本560多萬元。
胡振球發明的純吸式道路清掃車是神舟汽車公司自主研發的拳頭產品。有一年,遼寧盤錦市來企業訂了三臺清掃車試用,車運過去得到的反饋卻說不好用,要求退貨。這是從來都沒遇到過的事,企業便派他去一探究竟。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現場,發現問題的確存在,可一連三天,任他苦思冥想都沒有絲毫進展,而對方說,如果再找不到問題就要退貨。
情急之下的第四天,他干脆跟著車一路前行,車在前面開,他就跟在車后吃著汽車掀起的灰土細細察看。就在這時,他腦中靈光一現,原來清掃車前后兩排吸塵孔是平行的,吸口不在中心位置,才導致了吸不干凈。如果把兩排清掃孔錯開,再把副吸的角度傾斜,內部加裝導流板,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此時的他興奮不已,立刻就同當地的工人通力合作,攻堅克難,一舉破解了難題。不僅避免了一次產品退貨,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立足崗位創新的勇氣和自信。
這項在“火線”創新改革的新工藝,他把它命名為“傾斜復吸式”清掃裝置,極大地提升了路面清潔及物料回收的效果和效率,具有掃路不揚塵的優勢和減少霧霾的特點。同時,實踐也逼出了新思路,按照市場需要,搞創新改革,是一條全新的創造之路。目前,公司開發的幾種新型節能純吸式車型,都是按照碼頭、鋼廠、水泥廠、高速公路、市政環衛等市場的需求所開發,相信按照這條路走下去,定能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未覺已成工匠型人才

胡振球(右)和工友在車間討論工作 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在胡振球所在的公司剛進入科技轉型初期,很多職工因為看不到希望而紛紛辭職離開,可胡振球最終卻還是選擇留下來埋頭苦干。而讓胡振球堅持留下來的,就是最初“做個好工人”的淳樸想法。
“當個好工人,成就工匠夢”的信念,使胡振球的發明成果逐漸從最初的小改小革,變成各類專利和效益。幾年來,他獲得的榮譽證書可以堆成一米多高,共完成技術革新50多項、技術攻關10多項、發明等各種專利14項,為企業創造直接效益2500多萬元。2012年,在上海市閔行區總工會的幫助和支持下,他參加了第七屆國際發明展覽會,他的清掃車吸塵口避讓裝置發明專利榮獲“金獎”。2013年,他被評為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
公司成功轉型后,生產訂單開始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工人們高負荷的生產壓力,大家經常加班至深夜,胡振球最長一次加班連續在車間工作了72小時沒回家。
2015年獲得全國勞模稱號以后,增強了胡振球立足崗位創新的熱情和信心。在研發純吸式道路吸塵車的基礎上,他又首創了卸料抑塵裝置技術,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卸料抑塵理念,并用簡便的結構實現了這種理念,實踐表明,此裝置有效地解決了專用清掃車倒灰揚塵的問題,浮塵揚起量減少90%以上。徹底解決了二次揚塵問題,并取得國家發明專利。
此外,在產品技改方面,他認為在“互聯網+”的時代,一個創新的產品,硬件好,軟件也必須過硬。于是,在他和團隊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將環衛專用車的推廣與智能化管理模式的打造相結合,運用質量監控系統,讓智慧環衛的理念在現實中得到廣泛運用。車輛在使用過程中不只是吸凈率高,沒有二次揚塵,而且在油耗管理、駕駛員管理、車輛運營管理等手段上進行了提升,幫助客戶達成了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不僅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也給環衛行業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勤奮善思,發明創造,追求進步,成為新時代勞模身上的閃光特質。他們所展現的風采是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是為社會創造無限的可能,是用自己勞動的雙手改變命運,改變生活。胡振球身上閃耀著這樣的光芒,但他本人對這些似乎并沒有察覺。
胡振球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現在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大國工匠”,帶著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工作,在專業領域永不止步,把普通產品做到極致,推陳出新,追求完美,使自己真正成為專注于細節、專注于創新、專注于品質,并創造高效勞動價值的“工匠”型人才,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奇跡和智慧。
公司掀起“胡振球效應”

胡振球(右)在和工友車間工作 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獲得全國勞模后,胡振球成了工友們心中的大發明家、大工匠、大英雄,公司掀起了一股創新熱潮,更多地胡振球像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廠里技術創新氛圍越來越濃。
“以前也沒遇到過勞模,遇到胡振球之后,才認識到像我們這樣的勞動工人也可以靠自己的雙手,靠自己的努力和打拼,在上海闖出一片天。”工友王金棟說。
為了持續創新,他所在的神舟汽車公司今年又設立了“工匠基金”,為培育創新人才提供資金保障。胡振球認為,隨著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應用普及,社會生產已逐漸由手工時代轉化為科技含量更高的時代。在企業里,工匠精神應提升為團隊人員分工協作的優勢組合,個人的成功創新只是一個方面,而團隊的整體持續創新才能代表真正的工匠精神。
如今胡振球是單位技改組的帶頭人,并成立了專門的創新工作室。在這個“勞模創新工作室”里,涌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創新能手,在他所帶領的班組內,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產品創新案例。
雖然從一線普通職工變為管理一百多人的車間副主任,可胡振球依然把所有精力放在一線生產上,“要做就做個好工人”的目標從未動搖過,還是堅持“創新是企業活力所在”的理念,仍然心系生產,走革新創造之路,力爭在生產實踐中通過革新創造提升效率、提高質量。
正如閔行區總工會俞莉紅所說,如果整個社會都是這樣一種創新氛圍,如果所有年輕人都可以鍛造一顆工匠心,社會上的浮躁就可以克服,各行業工藝技術就可以得到傳承和發揚,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就不是夢。(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