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 題:穩中有進 增強定力——聚焦2016年中國經濟“中期報告” 新華社記者王希 安蓓 何宗渝 時至年中當盤點。15日出爐的中國經濟“中期報告”顯示:二季度我國經濟同比增長6.7%,增速與一季度持平。工業、就業、物價、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標運行平穩,符合預期。 當前世界經濟變數加大、憂患增加,國內經濟挑戰嚴峻的背景下,上半年這份“成績單”釋放何種信號?當前的風險與挑戰何在?下半年中國經濟向何處去? 經濟呈現階段性企穩態勢 “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總的一個判斷是繼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主要指標運行平穩,符合預期,也符合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發展規律?!眹医y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 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更趨穩健。無論是生產端還是需求側,無論是GDP增速還是就業、物價、收入與消費等核心指標,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符合預期。 上半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717萬人,國家統計局的全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分別穩定在5.2%和5%左右;剔除易受短期因素影響的能源和食品價格后,最近幾個季度核心CPI漲幅在1.5%至1.6%區間內小幅波動;上半年居民收入、消費等指標與一季度持平。 一組最新數據更能直觀展現新經濟、新動力的良好發展態勢:上半年我國日均新登記企業1.4萬戶,市場主體更趨活躍;戰略性新興產業二季度增長11.8%,比一季度加快了1.8個百分點;同期網上零售額增長28.2%,網絡約車、在線教育等各種新模式層出不窮。 此外,上半年,我國的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區域結構都在此前基礎上繼續改善,服務業、內需對于經濟穩定增長的支撐力更強勁,中國經濟發展更趨協調。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認為,這些指標反映出當前經濟企穩態勢明顯。在我們堅定落實去產能、去杠桿等結構性改革任務的同時,就業面沒有顯著惡化,經濟也未“失速”,實在難能可貴,體現了中國經濟舊動能正有序調整,新動能茁壯成長。 經濟形勢依然復雜艱難 盛來運說,當前中國經濟還有不少困難,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國際環境仍然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復蘇不及預期,貿易持續低迷,而且英國脫歐公投等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二是中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調整的陣痛還在持續。 新華社記者近日在年中經濟形勢調研中發現,受市場環境和產能過剩影響,一批傳統制造業企業投資意愿有所轉弱。 與之相佐證,上半年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8%,較前五個月繼續回落1.1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11.4%的增速相比,下滑8.6個百分點。 “從大背景看,還是跟整個經濟結構調整有關系?!笔磉\說,民間投資中50%左右是制造業投資,中國經濟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后,傳統行業由于產能過剩,需要進行市場出清,加之工業品價格持續走低,企業投資意愿不強。這是民間投資增速回落的一個主要原因。 “下半年穩增長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面對多重兩難和多難問題,宏觀調控尤須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 一方面要多方著力穩定民間投資,繼續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鞏固投資穩定增長的態勢;另一方面,在去產能和去杠桿的推進中,尤其要把基本民生的“底”兜住兜牢,做實做好保就業、穩收入的工作。 增強定力穩定預期實現全年既定目標 一面是傳統的鋼鐵產能還要繼續壓減,一面是瞄準轉型的汽車板生產線尚未完全打開市場,河鋼唐鋼公司的轉型之路并不平坦。 “市場環境惡化,對企業未必是壞事?!备笨偨浝韽埡椴ㄕf,“颶風來了豬都會飛,但風停了豬會摔死,我們必須做飛翔的鳥?!?/p> “十三五”開局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取得實質進展,對全局具有重大意義。 分析人士指出,下半年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推進還需加大工作力度,這將是下半年經濟工作攻堅克難的關鍵點。 “當前尤須保持戰略定力,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從而引導市場預期穩定,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必要條件?!睆埩⑷赫f。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需求管理的積極配合。應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前提下,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實現供需平衡從低水平向高水平躍升。 王軍認為,促進下半年經濟平穩運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加大落地力度,一方面擴大財政支出,加大逆周期調整力度,主要投向國民經濟關鍵部門以及民生短板,例如南方洪澇災害就顯示在地下管廊、海綿城市等方面應加大投資力度;另一方面,減稅降費應與擴大財政支出并舉,尤其應注重減輕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負擔。 專家認為,下半年能否遏制住民間投資的下滑態勢,是觀察宏觀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指標,需要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日前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對推進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具有重要意義。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再度為PPP模式、為民間投資“打氣”。 事實上,作為促進民間投資的重要著力點,PPP項目規模正在穩步增長。例如,過去兩年重慶已累計推出39個、總額2600億元PPP項目,而在整個“十三五”期間,重慶1.8萬億元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中將有8000億元以PPP模式實施,在保持合理投資強度的同時確保政府債務不增加。 財稅專家張連起認為,除了創新投融資模式外,激活民間投資說到底要靠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一方面順應市場主體期盼,切實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另一方面從體制機制層面為社會資本進入市場掃除障礙,讓民間資本敢投資、能投資、愿投資。(參與采寫:張紫赟、李俊義) |
相關閱讀:
- [07-16] 上半年中國經濟數據今公布 這四大看點你應關注
- [07-16] 上半年GDP同比增長6.7% 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 [07-15] 經濟觀察:中國經濟半年報的“三喜三憂”
- [07-16] 中國經濟交出“期中成績單” 民間投資增速放緩
- [07-16] 透視中國經濟半年報:好于預期 “五大任務”見初效
- [07-16] 經濟半年報發布 中國經濟筑底企穩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