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出現特大洪水,洪澇災害之重,令人記憶猶新。今年,同樣是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次年,入汛早、暴雨多,全國發生大面積洪澇災害。昨日14時,水利部水文局又發文稱,太湖水位持續波動,超警1.04米,超保0.19米,周邊20站超保。不少民眾由此疑惑,今夏入伏后,特大洪水是否還會像1998年一樣再次來襲?武漢被“淹城”,又是否與三峽泄洪有關?氣象預警比起1998年是否有進步?就以上問題,中國氣象局、水利部等權威部門及相關專家做出了解答。 □氣象對比 氣候背景與1998年相似 今年尚未形成流域性大洪水 記者從國家氣象中心了解到,今年入汛前的氣候背景與1998年相似。1998年和2016年都是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次年。今年影響我國汛期降雨的主要是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以及來自北方的冷空氣。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首席專家周兵此前表示,在厄爾尼諾事件次年的夏季,由于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高,導致西太平洋副高增強、同時東亞夏季冷暖空氣交匯產生的季風雨帶偏南,從而導致長江中下游多雨,華北和黃河一帶少雨、易干旱。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大氣對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響應還會持續,這種響應在主汛期,尤其是6月至7月梅雨季進一步顯現放大。 同時,周兵強調,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峰值強度、累計強度、持續時間、月平均海表溫度高于2℃的時間均為1951年以來最強或最長,這不僅進一步增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的可能性,還加大了氣候預測的難度。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日前的新聞發布會上也表示,今年入汛以來暴雨過程的最長持續時間不如1998年同期。1998年6月12日至27日的一場暴雨天氣過程持續了16天,而今年到目前為止最長一場暴雨持續時間僅為7天。從目前來看,今年我國夏季洪澇災害程度要弱于1998年。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領域專家、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程曉陶也表示,從目前來看,今年的洪水與1998年有很大差別。1998年屬于全流域洪水,大范圍暴雨不停地下,而今年暴雨是一場接一場,但相對分散,不像1998年那樣集中,所以至今尚未形成流域性大洪水。 □預報能力 從“未來3天”至“未來20天” 上世紀90年代初,數值預報剛剛興起。1998年發大水時,我國天氣預報技術正處于由傳統經驗型向現代人機交互型的過渡期。 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介紹,當時預報員能夠收到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提供的250公里分辨率的形勢場數值模式,日本以傳真圖形式發來的降水數值模式,以及當時我國最好的T106模式,產品少、時效差、預報要素也不全。 如今的情況則大為不同,預報員會坐在電腦前,查閱實時數據資料、國內外各類先進天氣預報數值模式,通過實時通信系統和各級預報員視頻會商。 “以前畫出一個100毫米的大暴雨圈,都需要極大勇氣,具體會下多大,需要借助數值預報。”如今,降雨預報更精細化,客觀預報技術提高了降水預報能力,集合預報系統增強了極端天氣的可預報性,以往“畫圈”的預報模式被改變,格點化定量降水預報技術能夠預報5公里范圍內的降水。 “1998年,人們通常只能知道所在城市未來3天的預報。而今,城市3天預報被不斷細分,人們可以獲取周邊3小時、6小時、12小時、24小時的降雨信息。”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室短期科科長符嬌蘭介紹。中央氣象臺在2015年實現了逐日發布“未來20天內的過程預報,10天內降水的落區及量級預報”。 何立富指出,在防汛抗旱中,最為重要的是預報必須成為決策拍板的支撐。泄洪、炸壩,還是保堤,無論在1998年,還是在今天,都是巨大考驗。 □熱點問答 三峽削峰是否減輕了長江中下游防洪壓力? 避免了上游與中下游的洪水疊加 據三峽樞紐建設運行管理局樞紐運行部副主任王海介紹,受長江上游干流、烏江來水及三峽區間暴雨洪水共同影響,6月30日起,三峽水庫入庫流量迅速上漲。7月1日14時,三峽水庫迎來2016年“長江1號”洪峰,這也是今年入汛以來首個達到每秒5萬立方米的洪峰。 根據長江防總的統籌安排,洪水經三峽水庫調度調蓄后,以3.1萬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勻速下泄,最大削峰每秒1.9萬立方米,近四成的洪水流量被削減。此外,三峽工程上游21座水庫起到有效保障作用,長江防總對其進行統一調度,中下游得以進一步減負。 “此次削峰,避免了長江上游的洪水與中下游洪水疊加,減輕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王海稱,如果沒有三峽水庫的攔蓄,本輪強降雨,武漢或將面臨更大的抗洪壓力。 超強臺風“尼伯特”的登陸,將對最近一段時間的副高及水汽通道帶來影響,長江中游降雨將進入間歇期。“尼伯特”登陸后,導致四川盆地西部有大到暴雨,對長江上游帶來影響,三峽入庫量將增大。 “盡管存在一定的風險,但長江干流防汛形勢目前處于可控狀態。”水利部長江委防辦副主任陳桂亞表示,過去長江防洪無庫可用,1998年以后,各地對干流堤防加固加厚,形成3.4萬公里的堤防體系,堤防質量明顯提高。 程曉陶指出,當年建設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是為防洪、為防止荊江大堤垮堤。荊江大堤位于武漢上游、枝城下游,關系到800萬以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過去有一種說法,叫“萬里長江險在荊江”。因此,三峽大壩這一防洪功能,沒有任何其他措施能夠替代。 |
相關閱讀:
- [ 07-09]三峽水庫再“減排” 武漢仍有13條路段積水嚴重
- [ 07-08]長江三峽再次消減下泄流量 中下游干流水位緩退
- [ 07-08]聚焦南方汛情:應對洪水我們有啥牌|4問三峽大壩:武漢洪災和三峽工程有關系嗎
- [ 07-08]四問三峽大壩:武漢洪災和三峽工程有關系嗎?
- [ 07-07]中下游水位持續上漲 長江防總緊急調度三峽出庫流量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