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原創話劇邀請展引發業內思考 話劇《生命如歌》 話劇《秦嶺深處》 7月3日,“第二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在京圓滿落下帷幕。在為期108天的活動期間,共有來自全國20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有院團、民營院團、社區戲劇團,為首都觀眾帶來了26部大劇場劇目、23部小劇場劇目,共計179場演出,觀眾人數累計9萬余人,演出場次較2015年首屆原創話劇邀請展增長達25%。近200場演出,展現了國內話劇的現狀和生態,引發了對中國原創話劇的思考和探討。 要確立劇作在創作中的首要地位 與首屆原創話劇邀請展相比,本屆參與的劇目從30多部增加至50多部;在內容上呈現出了更多樣的類型、更多元的探索。本屆原創話劇邀請展秘書長傅維伯說,原創話劇邀請展有助于我們對全國話劇狀態的摸底和了解。 就目前中國話劇現狀而言,國有院團無疑是創作的主力,民營團體也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此次邀請展中,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杜甫》《俺爹·我爸》呈現了不同的現實主義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西安話劇院的《秦嶺深處》以秦嶺深處的軍工科研生產為背景,以軍工人的情感、追求和奉獻為主線,彰顯了他們的家國情懷。山西省話劇院的《生命如歌》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亮劍之師”第六師為載體,引發了四代人對于忠誠、堅守、信念、生命價值的不同理解與探討。 此外,民營機構推出的《蠢蛋》等話劇,呈現了獨特的視角、自成一體的風格。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張先說,本屆話劇類型有喜劇、政治劇、景觀劇等,而且擺脫了單純宣傳,注重宏大敘事。 與此同時,話劇展也暴露了國內話劇存在的問題,如原創力不足、創新匱乏、精品缺少等。專家指出,這也反映了目前話劇在中國遇到的瓶頸和尷尬。主辦方之一國家話劇院院長周予援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問題和話劇的文學性和戲劇性缺失有關。 “推動中國原創話劇的發展,首先要確立劇作在中國當代話劇創作中的首要地位。提倡尊重原創、尊重劇作,這也是我們辦原創話劇邀請展的目的之一。”周予援說,這需要劇作家接地氣,更好發現和認知世界,也需要社會形成尊重原創的氛圍和機制。同時,培養后備人才,并且不斷加強推廣,增加和觀眾的互動。 北京市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楊乾武說,在“來勢洶洶”的西方話劇面前,要多關注中國原創話劇。希望原創話劇邀請展擁有本土立場,真正為中國話劇發展確立標桿。 改變“過年過節不過日子”的生產模式 如何提升中國話劇原創力,良性的生產創作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專家和業內人士指出,通過本次原創話劇展可以看到,一些院團為了節慶和慶典創作的舊思維和模式還沒有改變,尤其是地方院團出于種種考慮進行的某些主題創作,缺乏個性,并沒有針對市場、面向觀眾。 “一些地方話劇創作還存在‘過年過節不過日子’的現象,各地院團和劇目要切實解決當地生存和市場問題。”楊乾武希望,原創話劇展能夠對各地話劇的生存模式起到引導作用。 地方話劇如何更好地面向市場、面向觀眾?在本屆話劇邀請展中,越來越多的話劇采取了央地合作、體制院團和民營團隊合作的模式。 以北梁棚改拆遷過程中發生的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話劇《北梁人家》,由內蒙古自治區話劇院出品,北京《新劇本》副主編林蔚然編劇,國家一級導演吳曉江執導。《秦嶺深處》則由陜西省文化廳、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和西安話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出品,國家一級導演陳薪伊擔任總監制,年輕導演孫超執導。越來越多的院團和劇目借助全國優秀的創作力量、扶持新人新作,并采取項目制等多種靈活的機制,促進創作和市場推廣。 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梧桐也指出,在這個過程中,要警惕出現同質化、模式化的傾向,要鼓勵提倡有個性的創作。 除了給話劇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構建話劇生態和環境也被提上了議程。本屆邀請展上,中國國家話劇院和北京市西城區政府聯合主辦了話劇進校園的公益活動,讓《母親頌》《幸福年》《又見老爸》《前面就是我們的世界》等話劇走進校園,讓學生們多視角、全方位地體味當下社會生活,感觸當今話劇發展脈搏。據統計,活動在多所學校開展,有6000余名中小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感受話劇藝術的魅力。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羅大軍說:“與學?;?、與社區互動,構建良好的話劇發展環境,是我們一直的追求?!?/p> |
相關閱讀:
- [ 07-06]話劇《隱婚男女》在疆首演 本土化拉近觀眾距離
- [ 06-24]話劇《秦嶺深處》展現新時代軍工人情感追求與奉獻精神
- [ 06-21]河北省精品話劇《春天的承諾》即將進京展演
- [ 06-18]美國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李兆銀為話劇《海外剩女》題字
- [ 06-15]墨爾本華人話劇演員朱鐳:以夢為馬 不負韶華
- [ 06-15]大型政論型話劇《誰主沉浮》精彩上演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