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否讓善款去向更難追蹤? 誰也無法否認,去年井噴后的互聯網公益很大程度讓原本頗受掣肘的資金支持得以松綁。早在2014年國內善款總額就已超1000億元人民幣,雖然遠遠落后于美國3000億美元的數字,但美國僅有14%大眾捐款來自移動端,中國個人捐助中的移動端用戶高達84%~85%,已經凸顯出中國式互聯網公益的結構特征。 曾轟動一時的“郭美美事件”雖時隔數年,仍令公眾心有余悸,如今隔著屏幕,更引發不少捐助者叩問:如何確保每個項目的真實性?善款去向是否更加難以追蹤?是否會有賬目不清的機構魚目混珠? 對此,翟紅新認為,可以信任互聯網的自我凈化功能,“這使公益項目形成了7×24小時全天候被觀看的環境,是可以產生優勝劣汰的,互聯網讓信息傳遞的成本變得很低,公益信息傳遞者和受助者的界限也更加模糊,一些救助案例的參與者就能讓信息生產變得更透明,比如一場醫療救助中,手術醫生就擔當著信息真實性的背書,而朋友間傳遞信息其實更容易信任,騰訊平臺還提供了一個‘我要反饋’的服務接口,實名和真情實感的反饋也是有助于項目透明的。” 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互聯網提供了與捐助者直接對話的可能性,這本身也是有助于透明度建設和信任培育的,“今年5月,基金會為了幫扶雅安果農發展,通過移動互聯網為他們預售1000多份車厘子,卻因為一場意料外的大冰雹造成絕收,本來我們擔心一旦公布實情,公眾會不接受,煞費苦心經營的微信公眾號粉絲會急速減少,但是我們公布了果農受災的消息及退款賬號,及時真誠與用戶溝通,沒想到不少用戶紛紛表示不用退款,選擇將錢轉捐給受災農民,公布當晚粉絲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了300個。” “透明是贏得信任的手段和途徑,而不是目標,公益組織追求的最終目標是項目執行的成效,透明是底線,只是因為現階段透明方面做得還不夠好,所以公眾比較關注,未來希望透明不再是一個問題,公眾不再談論透明,只談效用。”劉文奎如是說。 李勁還指出,互聯網公益現有的信息披露模式主要是公益組織通過互聯網平臺向捐贈人匯報,他認為這其中還存在可以優化的空間,“目前公益組織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得的捐贈人信息并不完整,只能通過互聯網平臺向捐贈人反饋信息,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建立自己的捐贈人管理系統,通過與捐贈人的直接匯報和互動,更好地問責并維護捐贈人,實現服務的及時性。” |
相關閱讀:
- [ 07-05]黃坑鎮召開首屆互聯網+農民企業家論壇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