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兵團十三師紅星二場退休職工張金榮與二堡鎮的維吾爾族“老親戚”克然木·吐爾地兩家三代人在一起。記者楊明方攝 6月17日凌晨,新疆哈密伊州區二堡鎮托干卡爾尼村二組還沉浸在夜色中,68歲的維吾爾族老人克然木·吐爾地和老伴兒熱比艷木·依買爾就起床了。他們洗漱完畢,女兒阿尼南木·克然木已經將手抓羊肉、豐盛的炒菜和馕擺上了餐桌。凌晨4點,兩位老人用餐結束,便開始了漫長的一天。到太陽落山之前,他們不會再進食——齋月期間,兩位老人選擇了封齋。 “克然木爺爺,我來啦!”中午三點半,克然木老人從離家幾百米遠的托干卡爾尼村清真寺做完主麻日禮拜,剛進家門坐下準備休息,門外傳來一陣童聲。“是漢族爺爺帶著弟弟來了!”不到6歲的小外孫巴哈德爾一臉驚喜。 “肯定是‘老親戚’!”克然木心里想著,剛剛迎出門,三歲的小男孩張永勝已經撲進他的懷里,身后跟著他的“老親戚”張金榮、王臘梅老兩口,他們手里拎著雞蛋和哈密瓜。張金榮拍著老兄弟克然木的臂膀說:“歲數大了,現在白天封齋,早晚兩頓飯一定要吃好,不然身體可受不了。” “一聽聲音就知道是你們,快進屋吧!”克然木握住張金榮的手就往屋里讓。剛剛坐定,阿尼南木便為他們沏上兩碗熱茶,還端上了各色瓜果和馕。“我們封齋,不吃,你們別客氣!”克然木一邊笑說一邊勸“老親戚”多吃點兒。
6月17日下午,新疆哈密伊州區二堡鎮的維吾爾族老人克然木·吐爾地帶著小外孫與漢族“老親戚”張金榮的孫子在一起。記者楊明方攝 就著香甜的哈密瓜,老人們敘起了兩家40多年的情誼。兵團十三師紅星二場八連職工張金榮和克然木相識于1971年,當時,兩個年輕人干完農活后經常一起玩兒,處得跟親兄弟一樣。后來,他們先后成家。張金榮和妻子王臘梅發現克然木夫婦經常穿著拖鞋下地干活,地里的駱駝刺容易扎腳。擅長做納底布鞋的王臘梅看在眼里,便主動做了兩雙布鞋給他們送去。克然木夫婦高興極了,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 說話間,克然木從柜子里拿出兩雙嶄新的千層底手工布鞋。“這是老親戚去年給我們做的,說是最后一次,就一直沒舍得穿。”王臘梅在旁邊笑道:“我歲數大了,眼睛看不清了,你們也不干農活了,這兩雙你們就留著做個念想吧。” 當年張金榮結婚的時候,家里條件不好,住的是地窩子。克然木經常接濟他們,殺了羊就送塊肉,需要錢也隨時奉上,把他們當成親兄弟一樣。“朋友就是這樣,誰有困難就互相幫一把,我的兄弟姐妹都在外地,這么多年,已經把克然木一家當成了親人。”王臘梅說,兩家的“巴郎子”、丫頭們相互之間關系好著呢,就像親兄弟、親姐妹一樣,現在兩家的孫子輩兒也玩得很好,孩子們都稱呼對方父母為“大大、媽媽”。逢年過節、孩子的婚禮,兩家都要上門送上祝福,平時沒事兒串個門更是常有的事兒。 “我們雖然是不同的民族,但從來沒覺得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只要互相尊重對方的習慣就好了。”看望過“老親戚”,王臘梅和張金榮起身告辭。臨出門,克然木熱情地與“老親戚”相約:“再過20天,肉孜節的時候你們可一定要來,還要帶上兒子、孫子們,我們早早地把羊宰上,肉要吃呢,舞要跳呢!”(記者 楊明方 李亞楠) |
相關閱讀:
- [ 06-30]新疆鐵路2016暑運預計發送旅客超過600萬人
- [ 06-30]新疆大學舉辦慶祝建黨95周年知識競賽
- [ 06-29]土耳其爆炸死者為新疆裔土耳其公民 系機場地勤人員
- [ 06-29]吉國華商借新疆“喀交會”搭建中吉合作橋梁
- [ 06-29]貸款難?新疆送給貧困戶的特級禮包夠精準!
- [ 06-29]一圖看懂新疆建檔立卡貧困戶免抵押免擔保貸款政策
- [ 06-29]新疆為貧困戶量身定制“扶貧貸款”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