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我特別希望我們的同學把民族團結(jié)真正作為一種態(tài)度、一種習慣、一種信仰,并將這種態(tài)度、習慣和信仰變成一種基因,深深種植在每一位師生員工的心中,非常自然地走進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中。
新疆醫(yī)科大學校長哈木拉提(中)走進宿舍與各族同學談心。
親愛的同學們: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首個民族團結(jié)進步年,天山南北掀起了一個個學習實踐民族團結(jié)進步活動的高潮。作為校長,一直想跟大家分享一些發(fā)生在我身邊的故事,談?wù)勎覂?nèi)心的一些感受。
“為了韓嘯,我們不分你我”
在宿舍樓下見到百合提亞(主持班里工作的副班長),這個大眼睛的維吾爾族小伙子顯得十分匆忙。他正在聯(lián)系學校的車去接韓嘯同學進行第2次住院治療。兩個多月前,韓嘯同學因白血病入院,班里的同學自發(fā)發(fā)起的募捐和義演引起了校內(nèi)外乃至全社會的關(guān)注,老師、同學,還有許多許多不知姓名的人慷慨解囊,在短短幾天的時間里籌集了30余萬元的善款,用于這個積極樂觀的小伙子的治療費用。讓我們看到了一群年輕人,為了挽救一個生命迸發(fā)出的巨大能量。然而這樣的感動還在延續(xù)著。
治療費用解決了,韓嘯的照顧陪護成了問題,第一次的化療非常兇險,隨時可能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情況。班里的同學又自發(fā)地排起了值班表,“我們學的就是臨床,照顧韓嘯我們當然更專業(yè)!”孩子們這么說。白班和夜班,具體的工作安排和每一個細節(jié)的注意事項,同學們一項一項嚴格落實。前來探視的老師同學很多,必須要嚴格控制,以免影響韓嘯休息;探視人員的衛(wèi)生狀況和談話距離更是不能小視的大事,杜絕一切對韓嘯造成危險的可能;一整天的課程之后不管晚上有多困,夜間的輸液必須仔細觀察。落下的課程大家一起補,遇到了問題大家一起解決。這些孩子儼然成了最嚴苛的衛(wèi)兵,最細致貼心的家長和最親密無間的兄弟。在這過程之中,誰也沒有提到民族,因為在愛面前,這樣的區(qū)別毫無意義。
孩子們的熱忱讓我感動,孩子們的堅持讓我感慨,孩子們的力量讓我驕傲。這些在我們眼里平常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小家伙們”,卻在全心全意地照顧著身邊的同學,用全部的愛爭取一個奇跡,換取一個生命的延續(xù)。相互扶持著共同成長,他們的愛,是一種大愛,不分你我,跨越民族,跨越時空。
新疆醫(yī)科大學校長哈木拉提(左二)為韓嘯同學捐款。
“讓我們成為你的雙腳,陪你去看更大的世界”
針推2013-2班的黑板上有這么一個特殊的角落,上面標注著每天輪值學生的姓名。這份看似普通的輪值表卻發(fā)揮著極其不平凡的作用,它守護著一個花季少女追夢的道路,承載著一份年輕而厚重的溫暖。這就是傳說中“吐爾遜阿依的48雙腳”所在的班級。去年,這個班因為48名民漢同學多年來堅持輪流照顧身有殘疾的少數(shù)民族姑娘,護送她上下學的道路受到了學校的表彰,并引起了疆內(nèi)外乃至全國重要媒體的關(guān)注。
經(jīng)過他們的教室時,他們正在上課,吐爾遜阿依小姑娘像往常一樣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跟班里的同學一起認真地聽著老師講授的每一個知識點。這樣的畫面很經(jīng)常,而正是班里所有同學的愛和付出才換來了這樣一個經(jīng)常的場景。照顧一個身有殘疾的同學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這樣的不簡單已經(jīng)堅持了3年,無論風雨,并且還將繼續(xù)堅持下去。見到來聽課的我,同學們顯得有些激動。“你們這個班享譽全國啊!謝謝你們給學校帶來了榮譽!”孩子們爽朗地笑了,有著一些靦腆和驕傲。“我們班里有漢族、維吾爾族、回族、還有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同學,我們是名副其實的國際班……”說到民族團結(jié)時孩子們玩笑似的告訴我。“那你們更要把民族團結(jié)做好,那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呢!”我笑著囑咐。“我們一定做到!”孩子們自信滿滿。
孩子們,你們已經(jīng)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從你們第一次抱起了吐爾遜那依坐上輪椅,從你們第一次推著她走向課堂,從你們用愛溫暖了一顆少女的心,你們就一直在溫暖著我們,感動著我們,帶領(lǐng)著我們。
“一個個微行動彰顯民族團結(jié)大內(nèi)涵”
走訪基礎(chǔ)醫(yī)學院生化教研室的時候,我看到王延蛟老師辦公桌最顯眼的位置擺著一本精美的教科書,這是一本學習維吾爾語的入門書籍。我問他:“你在學習維吾爾語?”“對,我很感興趣,每天哈斯木老師都會教我?guī)讉€詞。”我隨便指著書中的一個維文詞語:“這個怎么讀?”他略有思索,身邊的哈斯木老師笑呵呵地看著他說:“這個咱們早上才學過的。”王延蛟老師略顯羞赧,隨即磕磕巴巴的念了出來。這一刻我深受感動,不僅是民漢師生自發(fā)結(jié)對子學習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熱情,更是他們之間的一個眼神、一段對話像兄弟一般的情誼讓我感動。
民族團結(jié)不僅是簡單的交往交流,更要重視情感交融、凝心聚力。以日常小事為嵌入點,在共同生活和工作學習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不斷增進感情。
在2016畢業(yè)季,新疆醫(yī)科大學校長哈木拉提(中)向即將畢業(yè)的學生頒發(fā)證書。
“你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
一次在基礎(chǔ)醫(yī)學院藥理學教研室的調(diào)研中,我問起大家在民族團結(jié)工作中的微行動。教研室黨支部書記程路峰顯得猶豫不決、欲說還休,教研室的各位老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竊竊私語著,像是經(jīng)過一番商討后的決定。
“校長,這件事本來是瞞著大家的,但您問起,我們就在這說吧……”原來,教研室一位少數(shù)民族老師的女兒在去年年底得了罕見的結(jié)核病,手術(shù)后還要經(jīng)過一年的治療,這讓本已拮據(jù)的日子變得更加艱難。她日漸消瘦,讓教研室里的老師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同事們多次提出要提供一些幫助,都被好強的她謝絕了。無奈之下,同志們便瞞著她偷偷組織了愛心捐助,從每位老師到教研室、再到學院,大家都在為這位老師奉獻一份自己的愛心。程書記在述說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在旁邊的這位老師一直強忍著眼淚,卻最終沒能忍住。我相信,此時她的眼淚是幸福的,因為她被各位同事的真心和真愛包圍著,大家真心實意地把她的難處當成了自己的難處,把她當成了家人般去關(guān)心,去愛護,去分擔。
我凝視著一張張熟悉的臉龐,其中的好幾位我非常熟悉。記得不久前,就在已故的帕爾哈提·克力木教授的葬禮上,他們流著悲傷的眼淚忙前忙后,真誠地表達著他們對老師、同事和兄長的沉痛哀悼。我深深被這種氛圍感染了。民族團結(jié)像一粒種子,看起來很小,卻在心里發(fā)了芽、扎了根,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學生的誤闖和我的誤撞”
民族團結(jié)不在一時,而在平時;不是刻意為之,而是自然流露。3號公寓315宿舍是我的聯(lián)系宿舍,這里面住著1回3漢4位同學同學。在一次對宿舍的聯(lián)系走訪中,我和我的孩子們正在談心,一個維吾爾族小伙子突然莽撞闖入,一頭扎進亮亮同學床頭的被褥,嘴上還在大聲吵嚷和數(shù)落著學校的“不是”,悲嘆自己作為醫(yī)學生學業(yè)的繁重和“悲催”的境遇......可以想象,宿舍中的其他學生此時都已經(jīng)驚訝地不行了。正好這時,馬小虎同學端著飯緊隨其后走進宿舍。這個維吾爾族小伙在搶著要吃馬小虎手中飯菜的同時,才發(fā)現(xiàn)了他身后的“另一番天地”。我想此事恐怕是這位學生(艾米如拉江)人生中遇到的最“囧”的一件事了。
類似的情景還有一個讓我難忘。當時是每周三的聯(lián)系宿舍日,我們正在我的聯(lián)系宿舍315宿舍談?wù)撝P(guān)于民族團結(jié)方面的話題,忽然另一個宿舍的一名少數(shù)民族學生(伊爾夏提)一邊喊著小楊同學的名字一邊沖進班級,問小楊借西服去參加學校的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shù)節(jié),小楊二話沒說,隨手把放在床角的西服向著他拋了出去。伊爾夏提并沒有看到坐在同學中間的我,對著小楊來了句:“哎呀,你這個勺娃娃,怎么直接就扔過來呢”,引得大家一陣大笑。
以上是我在走訪聯(lián)系宿舍過程中的“偶遇”。兩名學生的“誤闖”以及我的“誤撞”,讓我撞見了孩子們平時最自然最本真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撞見了一種親密無間、情同手足的青春情誼。
同學們,新疆醫(yī)科大學是一所民族團結(jié)締造的學校。我們風雨同舟60年,薪火相傳一甲子,一代代新醫(yī)人傳承著民族團結(ji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正是有了這樣團結(jié)的他們,這樣團結(jié)的我們,才有了新疆醫(yī)科大學的發(fā)展,才有了新疆醫(yī)科大學的穩(wěn)定。民族團結(jié)于我們而言如水、如陽光、如空氣一般,沒有一個具體的形象、但卻不可或缺。對我們而言,他就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一種不自覺的融合,一種流動在空氣中的默契。我想,民族團結(jié)應該是一種超越生活方式、超越文化背景、超越信仰、超越性別、超越年齡、超越社會經(jīng)濟地位等等超越一切偏見和狹隘的理解和尊重,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是一種沒有任何隔閡、任何障礙的團結(jié);是一種自然的、樸素的而沒有任何人為痕跡的本真境界。而我們,正在踐行著這樣一種團結(jié)。
民族團結(jié),于我們而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正如我在藥學院調(diào)研時問道:“你對民族團結(jié)怎么看?”同志們說:“在我們心中,沒有民族之分!”這正是民族團結(jié)最好的答案。
哈木拉提·吾甫爾
2016年6月
在2016年畢業(yè)典禮上,新疆醫(yī)科大學校長哈木拉提(中)為即畢業(yè)生撥穗留念。
有這樣一位老師,被她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親切的稱為
“媽媽”。有這樣一位老師,經(jīng)歷中年喪子之痛卻勇敢的走出陰影,把全部的愛給了自己的學生,用自己大海般的胸襟為她的學生營造了溫暖的港灣。她就是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預科班教師朱新紅。
“預科班的孩子們,雖然我失去了自己的兒子,但是我有你們,我愛你們,只要有愛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跨不過的坎。”這是朱新紅老師在一次報告會上對預科班學生講的話,現(xiàn)場的學生潸然淚下……
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
談起朱新紅老師,很多預科班學生對她的評價都是要求嚴格但責任感特別強,很善良,愛自己的工作,對學生特別關(guān)心。
朱老師給學生每天都制定了早讀要求,9點1刻必須到教室早讀,而她自己在9點10分也會準時到教室。在MHK(漢語水平考試)前期,朱老師都會早早的到教室看同學們自習。
她的學生在作文里寫道因為感冒想請假,但看到老師帶病上課,自己也不好意思請假了。
“她對我們要求特別嚴,但很有責任心。有一次她嗓子疼,話都說不出來,還拿著話筒上課。”阿麗婷阿依說道。
“現(xiàn)在上了專業(yè)班,但仍然很懷念那段時光,感覺自己很幸運,遇到她”。她的朋友都很羨慕她有一個這樣的老師當班主任。古蘭班爾跟我們說道,自己在預科班的時候覺得特別累,她沒想到大學還要怎么努力,事情特別多,但后來她理解了。
朱老師沒有因為自己的事情落下過學生一節(jié)課,即使是2008年9月那段心情低谷時期。同事們都說她跟1號樓前面的王震雕塑一樣,風吹雨打都不倒。
“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朱老師在每年預科新生到校后,會挨個查看學生的詳細資料,尤其是單親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不太好的,性格內(nèi)向的,她會特別關(guān)注這些孩子。她讓心理委員幫她觀察同學們的狀態(tài),有那些不對及時反映給她。尤其是那些性格內(nèi)向的和單親的人,她會時時關(guān)注她,通過QQ群給她寫信。朱老師說:“這些孩子都特別懂事,不想給別人添麻煩,加上語言障礙,很多事情都不愿給別人講,怕給別人增加心理負擔,通過QQ可以像朋友一樣跟她交流,解決她的心理問題。”
朱老師還經(jīng)常到學生宿舍去查看學生生活狀況。一個單親家庭的家長親自從庫爾勒跑到學校去見這位老師,因為語言障礙,她帶著她的妹妹一起過來,她說有這樣一個老師在這帶她的孩子,她很放心。
“媽媽,生日快樂”
2008年8月的一場交通事故,使得這位母親永遠的失去了她的孩子,中年喪子對于一個母親來說是一種沉痛的打擊,她的心情陷入了低谷,至今仍無法走出這個陰影,只能用工作來彌補情感上的傷痛,但她的愛人和學生一直在支持安慰著她。
每年的6.16和母親節(jié),預科班學生的同學都會悄悄的進行策劃,只為了給朱老師一個驚喜。2015年5月10日,朱老師在說說上寫到“今晚的一幕讓我永生難忘,跨進教室班長和團支部書記手捧著精致的花盆翠綠的花送到我的面前,全班同學起立異口同聲地說:“祝老師媽媽節(jié)日快樂”我熱淚盈眶,隨后回頭一看黑板上也同樣寫看這幾個字,黑板兩旁寫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詞,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全班同學齊聲唱起了這首歌,這一刻我感動的不知說什么,這群孩子你們的行為讓我感動,我怎么能舍得你們呢?”失去了一個孩子,但朱老師獲得了一群孩子的愛。
“只要你給他們一點點的關(guān)心,他們都會加倍愛你”。在朱老師眼中學生都是她的孩子們。當朱老師感冒嗓子疼時,學生會早早的買藥放到她的講臺上,下雨了,路上有很多水坑,會提醒朱老師上下班騎車注意安全,天冷了,讓她多加點衣服。每年過完節(jié)回來,學生都會給老師帶自家的馕,瓜和杏干,雖然很普通但在朱老師看來彌足珍貴。
“我和我的漢族媽媽”
阿恩沙爾來自伊犁新源縣,父母均是牧民,來到學校后,學習一直都很用功。他的漢語基礎(chǔ)比較差,但他不恥下問。時間久了他對朱老師的信任和依賴感增強,有什么事都跟朱老師講。一年預科結(jié)束后的暑假回到家鄉(xiāng)沒有多久,他的一個好朋友家遇難,他的家里拿不出錢,為了救助這個朋友,就給朱老師打電話說:
“媽媽,能給我借500元錢嗎?”我問他做什么,他只說有急用,我當即把錢通過郵局給他匯去,這件事給他的這個朋友很大的幫助,也給他們一家解了圍。回到學校后他才告訴我這事,但他說他手頭沒有錢還我,我就開玩笑說,這點錢就當是我?guī)湍愕呐笥训摹V链艘院螅趦?nèi)心真的把我當做自己的母親。現(xiàn)在在76團工作的阿恩沙爾一直管朱老師叫“媽媽”,雖然畢業(yè)多年但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每年的母親節(jié)和教師節(jié)都會送來禮物和祝福。
朱老師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新疆人,自從1988年到塔大來教書后,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講臺。朱老師的愿望是真正成為學生心中的好老師好媽媽。在這個講臺上她教了28年的書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雖然不舍,但遲早要放手。
還有3年,朱老師就要退休了。她說她要好好珍惜在講臺上的每一天,盡心準備,用足夠的知識去滿足學生,時光在她的臉上留下了一道道深紋,但她一看到學生就精神煥發(fā)。
退休了就去偏遠地區(qū)做義工把生活過的有意義一點。(楊明方 張改榮)
獲救小男孩杜瑞強的父母來到塔里木大學,給三名見義勇為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阿曼(抱小孩者)和塔來古力(右一)、古麗熱亞尼(右三)致送錦旗。朱新紅
攝
“感謝三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救了孩子的命!”6月2日下午,地處南疆軍墾新城阿拉爾市的塔里木大學校園里出現(xiàn)動人一幕:前些年從甘肅到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二團十連務(wù)工的杜軍紅、王運蘭夫婦,帶著不滿六歲的兒子杜瑞強專程到學校,向奮不顧身跳下水渠救起小瑞強的塔里木大學預科班阿曼·賽提等三名少數(shù)民族學生表示感謝,錦旗上印著兩行金色大字“見義勇為,品德高尚”。
三名見義勇為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分別是塔里木大學預科4班男生阿曼·賽提(哈薩克族)和預科12班兩名女生塔來古力·吐魯孫(柯爾克孜族)、古麗熱亞尼·阿斯哈爾(哈薩克族)。
塔來古力從小在伊犁特克斯草原長大,還沒見過真正的沙漠。5月28日這天是個周末,她就與另外兩名來自哈密的哈薩克族同學一起,沿沙漠公路S210省道騎行百余公里,到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沙雅縣的沙漠游玩。下午六點半左右,他們返回學校途中,在十二團十連附近塔里木河南干大渠橋頭歇歇時,眼前發(fā)生了情況緊急的一幕。
“不好,有人掉進渠里了……”塔來古力突然發(fā)現(xiàn),在距離橋頭南向大約30米的水渠中央,一個小孩順著水流漂了過來,身子漸漸下沉,嘴里不停冒著水泡。水渠邊,一個稍大的小女孩雙手握著木棍,伸向水渠中央試圖營救。水渠岸上,還有幾個小孩順著水流邊跑邊喊:“瑞強,瑞強,堅持住啊!”
情況緊急!眼看孩子順著水流就要穿過橋洞了,右半身已完全沉入水中,只露出頭和左臂浮在水面。三名學生扔下自行車和背包,飛快地從橋上飛奔下來。哈薩克小伙阿曼縱身一躍,從橋北邊跳進渠里,奮力向男孩靠近。他終于抱住孩子的腰,雙手將男孩舉出水面,緩慢向渠岸靠去。隨后下水的塔來古力和古麗熱亞尼則手拉手,在水渠邊上接應,合力把小男孩救上了岸。
“如果再遲一步,孩子可能就沒救了!”塔來古力回想起來有些后怕。當時上岸后,小男孩面無血色,嘴唇發(fā)紫。他們利用急救常識,小心翼翼地將小男孩仰臥平放在地上,雙手交叉按壓胸部。小男孩嘴里先后吐出幾口水,逐漸有了知覺,睜開了眼睛,逐漸蘇醒過來。
塔里木河南干大渠距離阿拉爾市5公里,是在兵團軍墾戰(zhàn)士1965年修的鵝卵石引水渠基礎(chǔ)上改建的水泥渠。渠深近兩米,兩邊渠堤是斜坡。剛開始,孩子們在水渠邊玩耍時,渠里水還很淺。后來,灌溉引水流量越來越大,但小瑞強不知道危險降臨。等到比他大三歲的姐姐發(fā)現(xiàn)險情,小瑞強已經(jīng)被水越?jīng)_越遠……
“當時只想著救人要緊!當我靠近孩子的時候,水已經(jīng)到了我的脖子,渠水又深又急,我也不會游泳,還穿著衣服,在水里動作很困難。如果沒有兩名女同學接應,后果真是不堪設(shè)想。”阿曼同學如是說。
危急時刻,三名少數(shù)民族學生奮不顧身挺身相救。危險過去后,當他們準備離開時,這才想起自行車、背包連同手機,都扔在了幾十米外的橋頭。
第二天,獲救男孩杜瑞強家所在的十二團十連治安員劉啟華了解此事后,輾轉(zhuǎn)打聽到塔里木大學三名見義勇為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姓名。5月30日,獲救男孩的父親杜軍紅專門到學校,找到阿曼等三名同學,想請他們吃頓飯表示感謝,被他們婉言推辭了。塔來古力同學說:“大家不分民族,都是一家人。我們是大學生,不可能見死不救,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記者
楊明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