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民主黨派為什么選擇跟共產黨走
2016-07-01 20:02:36??來源:國際在線 責任編輯:陳瑋 陳暉 |
分享到:
|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作為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各民主黨派為何自覺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需要從歷史說起。歷史表明,心系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民主黨派,在血與火的斗爭洗禮中逐步領悟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最終歷史性地選擇與中國共產黨合作。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實現。 我國主要的民主黨派,多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成立。他們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經歷了反復的權衡比較和長期的思想博弈,甚至付出血的代價,從最初的相互排斥、對立到逐步了解、信任,由初步保守合作到全面團結合作,從同情、支持、靠攏共產黨,到自覺接受共產黨的領導,鄭重選擇多黨合作,在政治上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民主黨派選擇跟共產黨走,取決于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取決于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自身發展。 一、李宗仁曾對李濟深、沈鈞儒、陶行知等說:“蔣介石沒有救國救民之心,共產黨則有之”。 近代以后,面對民族興衰、國家安危,許多仁人志士不懈探尋救亡圖存之道,提出和實踐各自政治主張,通過組建不同政黨,效仿西方實行議會制和多黨制,脫離了歷史主題,消耗了進步力量,迷失了正確方向。 作為辛亥革命之后中國出現的300多個政黨的存續,國民黨在孫中山民主革命路線的指引下,開啟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催生了當年國民黨的左翼派別,為日后民主黨派積蓄了力量。但蔣介石篡奪北伐戰爭的勝利成果后,國民黨由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的聯盟,變成了代表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集團,形成了“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局面。 從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算起,中國共產黨雖比國民黨晚成立16年,但代表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根本利益,把握了時代趨勢、歷史走向與人心所向,逐步成為20世紀20年代后與國民黨相對立的政黨。 民主黨派的很多創始人,如張瀾、沈鈞儒、黃炎培、馬敘倫、許德珩等,經歷了辛亥革命以降的時代巨變,追求救國救民真理,立志匡扶社稷,投身民主革命。作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他們的經歷和反省、焦灼和希望,為民主黨派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民主黨派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逐步孕育、產生,有的從大革命失敗后出現的政黨和團體中分化出來,有的從國民黨進步力量中產生,也有的在抗戰期間醞釀籌組,還有的在解放戰爭時期成立。他們與一些西方國家的政黨不同,不是議會中不同政治派別斗爭的產物。 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主要是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他們所聯系的知識分子及愛國民主人士,因為歷史機遇和階級局限,在落后的中國處處有阻力、時時有壓力。 由于帝國主義根本不想扶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獨掌紛亂復雜的政治舞臺,國民黨實行一黨獨裁,并對一切民主力量限制和壓迫,民主黨派缺乏革命主張與魄力,沒有能力承擔起中國革命的領導責任。 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小資產階級的散漫性,民主黨派雖不乏“社會精英”,但缺乏高效的組織,只能形成一些基本由代表性人物組成、力量分散、人員較少的黨派,從成立伊始就以溫和的改良派政黨出現。 由于民主黨派不可能在國共兩黨以外形成強大的獨立的政治力量,但為實現自身目標,在有限的政治空間里,必然懷揣理想抱負和道德良知,去追隨一個彼此認同、有能力和魄力并能夠支持、團結、帶領自己的政黨前進。 20世紀中葉的民主黨派,是靠近共產黨?還是靠近國民黨?要生存、要發展,只能二選一。 心系國家民族前途命運,始終是民主黨派不變的情懷和追求的目標,這就決定了與生俱來的進步性。正是這種進步性,民主黨派懷救國救民之志,游歷四方尋求治國的良方妙藥,提出和實行“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和“實業救國”等各種主張,并以進步的眼光逐步看清了共產黨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而且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以進步的心態逐步領悟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挽狂瀾于既倒,才能真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民主黨派選擇跟共產黨走,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基因決定的,是注定的歷史安排。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