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6月21日電(記者任麗穎、齊雷杰)走進位于河北三河市燕郊鎮的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80歲的楊甲明正在主席臺上手拿麥克風,組織他的老伙伴們學習歌曲《共和國之戀》。這位來自北京的老人住在這里已有兩年。 這家養護中心自2011年對外開放,目前已有超過1000名老人入住。其中,95%來自北京,平均年齡82.5歲,自理型老人占65%-70%,其余為護理型老人。 “孩子們都在國外,我們年齡大了,感覺對家務力不從心。現在雖然已經出省了,但這里距離北京市區很近,另外費用相比北京要略低一些。”楊甲明說。 與他來河北養老理由相似的還有83歲老人汪裕堯。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兩個孩子都在外地工作,特別忙碌。 “我和老伴之前在北京香山一家養老院住,感覺這里的空氣和水不如香山,但規模大,環境很美。另外醫養結合的模式很好,老年人年齡大了,動不動就要看病。”汪裕堯說。 養護中心營銷總監李東輝告訴記者,這里2011年開始接收老人,當年只有40-50人入住。但隨著近些年老人們對異地養老開始慢慢接受,養護中心的接收對象逐年增加。 “增長最快的是2015年,平均一個工作日入住一名老人,每個月都達30多名老人入住。”李東輝說。 當然,異地養老也有煩惱。86歲的嚴永清原來在北京市的一所中學工作。每次老人在燕郊看病就醫后,都要回到學校找會計報銷,會計再拿著手續到海淀區醫保單位報銷。屆時會把老人的醫保卡壓在那里半個月左右,在此期間她不能看病。 “另外,希望這里的醫療水平能再提高一些,這樣我們會更放心。”嚴永清說。 李東輝告訴記者,他平時和老人們聊天時,會不時地聽他們傾訴苦惱:比如異地取款有手續費、原單位訂報紙沒法及時領取、是否有更方便的交通方式讓老人們回家看看等等。 “相對醫療報銷問題,這些小煩惱如果能夠解決,老人們異地養老的幸福指數可能會更高。”李東輝說。 今年6月初,京津冀民政部門簽署《京津冀養老工作協同發展合作協議(2016年—2020年)》,將合力破解跨區域老年福利和養老服務方面的身份、戶籍壁壘,形成“一省兩市”養老服務發展新格局,讓京津冀三地老人異地養老無障礙。 這一消息對養護中心的京籍老人們是個大新聞。記者在養護中心隨機采訪了近20位老人,大家都對有望今年9月實現的“異地就醫實時結算”充滿了期待。 “假如真的能實現,那老人們就可以在養老的地域上有更多的選擇了。我相信到時可能會有更多北京的老人們選擇去外地、去環境更理想的地區養老。”83歲北京老人李之勇說。 |
相關閱讀:
- [ 06-21]福建七類人群居家養老由政府埋單|廈門市民濫用"救命錢"將被罰
- [ 06-21]晉江引入現代網絡技術 創建了沒有圍墻的“家庭養老院”
- [ 06-21]閩七類人群居家養老由政府埋單
- [ 06-21]北京:養老院收住失能老人最高可獲60萬補貼
- [ 06-20]11歲女孩養老院生活3年 父親稱:沒時間照顧她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