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 通訊:發掘絲路千年史 共筑中烏交流新通道 新華社記者 李雪笛 趙菁菁 6月中下旬的撒馬爾罕,錯落的土黃色小房子和雄偉的青綠色琉璃尖頂在藍天白云下交相呼應。這座位于古代絲綢之路“心臟”地帶的中亞古城,既包含了突厥文化特色,又融合了波斯風情,還具有中國建筑格局。 撒馬爾罕時下的室外溫度已高達40攝氏度。在市郊,來自中國西北大學的考古專家王建新正帶領團隊發掘一處古代月氏人的大型墓葬。為保護墓葬,考古隊在現場圍起一座臨時板房,房內記錄和測量儀器完備,靜待文物出土。 王建新對新華社記者說:“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和興盛還要從古代游牧民族月氏說起。” 公元前二世紀,生活在中國境內的游牧民族月氏不敵匈奴侵襲被迫遷至中亞。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月氏人聯合抗匈,促成絲綢之路的全線貫通。漢代之后,有經商天賦的月氏人與中國內地交往越發密切,通過絲綢之路經營起大型“跨國貿易公司”,以烏茲別克斯坦為中心,將西方的物產帶到東方,將東方的文明介紹到西方。 在現場參與發掘的烏茲別克斯坦小伙蘇河告訴新華社記者:“這個項目不僅能了解古代烏中間的交往,還能促進現在兩國考古界和文化界的交流。我是王教授收的第一個烏茲別克斯坦研究生,我希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都能參與到這樣的研究中,現代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對古代的探索。” 談到選擇跨境民族進行研究,王建新說,這段歷史為中烏共有,兩國考古學家合作起來有天然的親近感。“張騫歷盡艱辛到西域尋找月氏人,成為開啟古絲綢之路的先鋒;我們今天利用現代考古手段從河西走廊一路追尋月氏人遷徙足跡到撒馬爾罕,也可以說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文化先行者。” 希瓦是烏西南邊界沙漠綠洲上的又一座絲路名城,因位置優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曾被戰火摧毀40多次。但也正因為絲綢之路,希瓦才有機會不斷以更燦爛的樣貌復興。這座小城里保存著53處重點保護歷史文化遺跡,是烏茲別克斯坦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旅游收入是希瓦古城內一千多戶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目前城內建筑老舊,僅對游客開放部分區域。作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烏人文合作的重要項目,中國專家將對古城內阿米爾·圖拉經學院和哈桑·穆拉德清真寺進行保護修復。完工后,游人會看到希瓦更完整的城市面貌。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劉曙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希瓦古城代表烏茲別克斯坦輝煌的歷史和民族自信,是烏人民最珍視的文化瑰寶。烏方能把修復工程交給中國,代表一種無與倫比的信任。把這項工程做好,不僅帶動當地旅游,更會增進烏人民對中國的感情。” 中國考古隊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先進的技術手段贏得了烏茲別克斯坦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總局副局長拉菲科維奇的贊賞。他表示,撒馬爾罕、布哈拉等絲路歷史名城還有許多亟待修復的文物古跡,希望未來與中方有更多合作。 希瓦古城所在的花拉子模州的一位地方官員折服于中國專家的工作態度,對中方團隊負責人、文物修復專家喬云飛豎起大拇指說:“你們對我們國家文物的尊重已經超過了我們自己,所以你們值得我們尊重!” 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中烏傳統友好合作源遠流長,兩國人民早已通過古代絲綢之路相互了解,為共同繁榮、和諧發展奠定了基礎。相信新絲綢之路必將把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再度緊密聯系起來,共創兩國美好未來。 |
相關閱讀:
- [ 06-20]福建青少年武術交流重走“絲路”
- [ 06-20]共享絲路機遇 中烏共創未來
- [ 06-20]到同安賞珠光青瓷 見證千年“海絲路”
- [ 06-19]牽手中東歐 絲路在提速——在波蘭羅茲聆聽中歐班列汽笛
- [ 06-17]習近平主席歐亞行,開啟“絲路繁榮”之旅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